按照財政部(93)財會字第02號《關于印發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制度的通知》的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將于1993年7月1日起執行新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制度》,《國營城市建設綜合開發企業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同時廢止。現將全民所有制房地產開發企業執行新制度有關新舊制度銜接中有關調帳問題規定如下:
一、調帳原則
企業于1993年7月1日前按照《國營城市建設綜合開發企業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的規定設置有關會計帳目,并按原規定的記帳方法進行日常會計核算,編制有關的會計報表。1993年7月1日起,執行新發布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制度》,但對1993年7月1日以前的業務事項不再調整。
按照新制度的要求,調帳時,對原有經濟事項的調整(如債券投資的應計利息等)應作為6月底以前發生的經濟事項補記到6月份帳內。企業應按補記后的數字編制有關會計報表和科目余額表,并將科目余額表作為7月份的月初數。
企業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對7月初余額進行的調整,應作為7月份經濟事項(調整月初數)記入7月份有關帳內,7月份的有關報表應按照調整后的數字編制。
二、帳目調整
1.“固定資產”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固定資產”科目,由于固定資產標準的改變,原作為固定資產核算的勞動資料,一部分要轉為低值易耗品,而另一部分原作為低值易耗品核算的勞動資料,要轉為固定資產。
調帳時,將固定資產轉為低值易耗品的,按已提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固定資產凈值,借記“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按固定資產原價,貸記“固定資產”科目。
原作為低值易耗品的勞動資料需要轉為固定資產的,不再結轉,仍然作為低值易耗品核算,以后新發生時再按固定資產的劃分標準進行核算。
新舊會計制度對于清查財產中盤盈、盤虧固定資產的處理方法不同,原制度對于企業清查財產中盤盈、盤虧的固定資產,未經批準前仍在“固定資產”科目核算,報經批準后再從“固定資產”科目轉入“利潤——營業外收入”或“利潤——營業外支出”科目。新制度規定,企業在清查財產中盤盈、盤虧的固定資產,先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報經批準后再轉入“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科目。調帳時,“固定資產”科目余額中如有待處理的固定資產盤盈、盤虧,先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固定資產損溢”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然后再按上述規定,對“固定資產”科目余額進行處理。
2.“經營房”和“經營房攤銷”科目
原制度“經營房”和“經營房攤銷”科目分別核算企業開發完成,用于出租經營的各種房屋的實際成本和累計攤銷。新制度設置“出租開發產品”科目,該科目除了核算企業開發完成用于出租的房屋的實際成本和累計攤銷外,還核算開發完成用于出租的土地的實際成本和累計攤銷。由于新舊制度核算內容不同,調帳時,應將“經營房”科目余額轉入“出租開發產品——出租產品”科目,借記“出租開發產品——出租產品”科目,貸記“經營房”科目,將“經營房攤銷”科目余額轉入“出租開發產品——出租產品攤銷”科目,借記“經營房攤銷”科目,貸記“出租開發產品——出租產品攤銷”科目。
3.“周轉房”和“周轉房攤銷”科目
原制度“周轉房”和“周轉房攤銷”科目分別核算企業安置拆遷居民周轉使用的,產權歸本企業所有的房屋的實際成本和累計攤銷。新制度設置“周轉房”科目,除了保留原“周轉房”科目的核算內容外,還增加周轉房累計攤銷的核算內容。調帳時,應將原“周轉房”科目余額轉入“周轉房——在用周轉房”科目,借記“周轉房——在用周轉房”科目,貸記“周轉房”科目;將“周轉房攤銷”科目的余額轉入“周轉房——周轉房攤銷”科目,借記“周轉房攤銷”科目,貸記“周轉房——周轉房攤銷”科目。
4.“固定資產清理”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固定資產清理”科目,但核算內容不同,原制度規定的“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核算企業因報廢、毀損和轉讓給其他單位等原因而減少的固定資產、經營房和周轉房,以及發生的清理費用和變價收入。新制度規定的“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核算企業因出售、報廢和毀損等原因轉入清理的固定資產及其在清理過程中發生的清理費用和變價收入。由于新制度規定的“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核算內容不包括對周轉房和經營房的清理,調帳時,應將“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所屬“周轉房清理”和“經營房清理”明細科目的余額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所屬“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明細科目,發生的清理費用和殘值收入等在“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核算,處理完后,轉入“管理費用”科目。
5.“向其他單位投資”、“債券投資”和“有價證券”科目
原制度規定:企業與其他單位聯營向其他單位投資轉出的資金,在“向其他單位投資”科目核算,企業認購并已付款作為長期投資的各種債券,在“債券投資”科目核算,購入的隨時可以變現的債券,在“有價證券”科目核算。新制度將企業的對外投資按投資期限長短劃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兩種,“短期投資”科目核算企業購入的各種能隨時變現,持有時間不超過一年的有價證券以及不超過一年的其他投資。超過一年的在“長期投資”科目核算,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和其他投資。
企業在調帳時,應將“債券投資”科目的余額轉入“長期投資——債券投資”科目,借記“長期投資——債券投資”科目,貸記“債券投資”科目;將“有價證券”科目余額轉入“短期投資”科目,借記“短期投資”科目,貸記“有價證券”科目;對于“向其他單位投資”科目余額應進行分析,屬于不超過一年的聯營投資,轉入“短期投資”科目,借記“短期投資”科目,貸記“向其他單位投資”科目,屬于超過一年的聯營投資,轉入“長期投資——其他投資”科目,借記“長期投資——其他投資”科目,貸記“向其他單位投資”科目。
在結轉債券投資時,債券的應計利息,在轉帳前應事先預提計入有關專用基金科目,預提后再予結轉。預提時,應按照債券票面價值和票面利率以及已持有時間計算出長期債券投資應計的利息,借記“債券投資”科目,貸記“專用基金”科目(按照認購債券的資金來源相應增加有關基金);轉帳時,將債券投資本息,借記“長期投資”科目,貸記“債券投資”科目。
新制度規定長期投資中的股票投資和其他投資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用成本法或權益法核算。在采用權益法核算的情況下,長期投資帳戶所反映的企業投資額,要隨著其所占有的接受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增減變動而變動,即接受投資企業凈資產增加(或減少),作為投資收益(或損失),同時長期投資帳戶也同樣增加(或減少)。在進行上述調帳前,企業對按受投資企業實際擁有控制權的,還應將向其他單位投資帳戶按權益法的要求進行調整,調整增加的數額,借記“向其他單位投資”科目,貸記“開發經營基金”科目(各明細科目);調整減少的作相反的會計分錄。
6.“器材采購”科目
對于設備和材料采購的核算,原制度在“器材采購”科目核算,新制度在“物資采購”科目核算,兩個科目的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調帳時,企業應將“器材采購”科目的余額轉入“物資采購”科目。
7.“采購保管費”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采購保管費”科目,核算內容基本相同,在調帳時,企業應將“采購保管費”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8.“庫存材料”和“庫存設備”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庫存材料”和“庫存設備”科目,但對于企業清查盤點中盤盈、盤虧和毀損的材料、設備的處理方法不同,原制度對于盤盈的材料、設備直接借記“庫存材料”、“庫存設備”科目,貸記“采購保管費”、“管理費用”科目;盤虧和毀損的材料、設備,在“庫存材料”、“庫存設備”科目下另設“待處理材料損失”、“待處理設備損失”明細科目進行核算。新制度對于清查盤點中盤盈、盤虧和毀損的材料、設備先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待查明原因后再按規定進行處理。調帳時,“庫存材料”、“庫存設備”科目余額中如有待處理的材料、設備盤盈,盤虧和毀損,應自“庫存材料”、“庫存設備”科目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盤盈的材料、設備,借記“庫存材料”、“庫存設備”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益”科目;盤虧和毀損的材料、設備,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貸記“庫存材料”、“庫存設備”科目。待查明原因后再按新制度的規定進行處理。
企業經過上述處理后,再將“庫存材料”和“庫存設備”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9.“低值易耗品”科目
原制度“低值易耗品”科目分別設置“在庫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和“低值易耗品攤銷”三個明細科目,對于在用低值易耗品分別采用一次攤銷法、分次攤銷法和五五攤銷法等方法進行核算,“低值易耗品”科目期末余額反映在庫低值易耗品的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以及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攤余價值。新制度簡化低值易耗品的核算方法,“低值易耗品”科目不再設置“在庫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和“低值易耗品攤銷”三個明細科目,對于領用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攤銷法的,將領用低值易耗品的成本直接轉入有關成本費用科目,采用分次攤銷法的,根據領用低值易耗品的攤銷期限長短,一年以內攤銷的轉入“待攤費用”科目,超過一年攤銷的轉入“遞延資產”科目。“低值易耗品”科目期末余額反映在庫未用的低值易耗品的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
根據上述變化,企業調帳時,應將原“低值易耗品”科目的攤余價值(在用低值易耗品價值減已提攤銷)轉入“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帳務處理為:按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攤余價值,借記“待攤費用”(指一年內攤銷完的)、“遞延資產”(指一年以上攤銷完的)科目,按已攤銷的價值,借記“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攤銷”科目,按低值易耗品的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貸記“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科目。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的企業,還應同時分攤材料成本差異,借記“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科目,貸記“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異用紅字登記)。
在庫低值易耗品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10.“材料成本差異”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核算內容基本相同。除了上述涉及到材料成本差異的調整因素外,其余部分應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11.“委托加工器材”科目
原制度“委托加工器材”科目核算企業委托外單位加工的各種設備和材料的實際成本。新制度“委托加工材料”科目,核算企業委托外單位加工的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調帳時,應將“委托加工器材”科目的余額轉入“委托加工材料”項目。
12.“土地開發支出”、“房屋建設支出”、“配套工程支出”和“代建工程支出”科目
新制度將“土地開發支出”、“房屋建設支出”、“配套工程支出”和“代建工程支出”科目合并為“開發成本”科目。調帳時,應將“土地開發支出”科目余額轉入“開發成本——土地開發”科目,將“房屋建設支出”科目余額轉入“開發成本——房屋開發”科目,將“配套工程支出”科目余額轉入“開發成本——配套設施開發”科目,將“代建工程支出”科目的余額轉入“開發成本——代建工程開發”科目。
由于新制度改變了成本計算方法,由原來的完全成本法改為制造成本法,企業的在建開發產品不再分攤管理費用和利息支出,企業在執行新制度時,對于原已記入在建開發產品成本的管理費用和利息支出不再進行調整。
13.“管理費用”科目
按照原制定規定,企業管理費用月終一般應無余額,所以不存在調帳問題。如果經有關部門同意采用預提管理費用辦法的企業“管理費用”科目存在余額,調帳前,應將“管理費用”科目的余額轉入在建開發產品成本,結轉后本科目應無余額。
14.“待攤費用”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待攤費用”科目,但新制度核算內容有所變化。原制度“待攤費用”科目核算企業已經支付但應攤入當月和以后各月成本的攤銷期限最長不超過兩年的各項費用,新制度“待攤費用”科目核算企業已經支付但應由當期和以后各期成本分別負擔的分攤期在一年以內的各項費用,攤銷期限超過一年的各項費用,在新制度設置的“遞延資產”科目核算。調帳時,企業應對“待攤費用”科目的余額進行分析,屬于一年內可以攤銷的費用,仍保留在該科目內不予結轉;屬于一年以上攤銷的費用,轉入“遞延資產”科目。
15.“房屋經營支出”科目
新制度未設置“房屋經營支出”科目,本科目也無余額,不存在轉帳問題。
16.“多種經營支出”科目
新制度未設置“多種經營支出”科目,本科目一般無余額,不存在調帳問題。如果有余額,調帳時,應將其余額轉入“其他業務支出”科目。
17.“已完開發產品”科目
原制度設置的“已完開發產品”科目與新制度設置的“開發產品”科目,其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調帳時,應將“已完開發產品”科目所屬“建設場地”明細科目余額轉入“開發產品——土地”科目;將“已完開發產品”科目所屬“商品房”、“經營房”和“周轉房”明細科目余額轉入“開發產品——房屋”科目;將“已完開發產品”科目所屬“配套設施”明細科目余額轉入“開發產品——配套設施”科目,將“已完開發產品”科目所屬“代建工程”明細科目余額轉入“開發產品——代建工程”科目。
由于新制度改變了成本計算方法,由原來的完全成本法改為制造成本法,企業的已完開發產品不再分攤管理費用和利息支出,企業在執行新制度時,對于原已記入已完開發產品成本的管理費用和利息支出不再進行調整。
18.“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科目,核算內容基本相同,只是“銀行存款”科目增加了外幣業務的核算內容。調帳時,應將“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19.“應收票據”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應收票據”科目,其核算內容基本相同,企業在調帳時應將“應收票據”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20.“預付工程款”和“預付購貨款”科目
新制度將“預付工程款”和“預付購貨款”科目合并設置“預付帳款”科目,調帳時,企業應將“預付工程款”科目余額轉入“預付帳款——預付承包單位款”科目;將“預付購貨款”科目余額轉入“預付帳款——預付供應單位款”科目。
21.“應收帳款”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應收帳款”科目,其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調帳時,將“應收帳款”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22.“其他應收款”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其他應收款”科目,新制度核算內容有所擴大。調帳時,應將“其他應收款”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23.“應彌補虧損”科目
新制度未設置“應彌補虧損”科目,在調帳時,對于應由以后年度利潤彌補的虧損屬于所有者權益的減項,調帳時,應將其余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貸記“應彌補虧損”科目。
24.“利潤分配”科目
新制度將“利潤分配”科目分解為“利潤分配”和“投資收益”兩個科目。在調帳時,對已記入有關專用基金科目的債券利息收入及記入“利潤分配”科目的其他單位分來利潤,不予調整。執行新制度后,再改按新制度的規定,將投資收益記入“投資收益”科目。
25.“開發經營基金”和“其他單位投入資金”科目
新制度未設置“開發經營基金”和“其他單位投入資金”科目。對于投資人投入的資金,新制度設置了“實收資本”科目,調帳時,應分別情況處理:
(1)將“開發經營基金——財政撥入開發經營基金”科目余額轉入“實收資本——國家資本”科目;將“開發經營基金——企業開發經營基金”科目余額,先按38條的規定處理后,再轉入“盈余公積”科目;對于“開發經營基金——主管部門撥入開發經營基金”科目余額進行分析,其主管部門屬于政府性質的,轉入“實收資本——國家資本”科目;主管部門屬于企業性質的,轉入“實收資本——法人資本”科目。
(2)將“其他單位投入資金”科目余額轉入“實收資本——法人資本”科目。
26.“流動資金借款”科目
新制度將企業的借款按償還期長短分設“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兩個科目核算。在調帳時,企業應對“流動資金借款”科目的余額進行分析,屬于一年以內需要償還的借款,轉入“短期借款”科目,借記“流動資金借款”科目,貸記“短期借款”科目;屬于超過一年以上需要償還的借款轉入“長期借款”科目,借記“流動資金借款”科目,貸記“長期借款”科目。
27.“實發公司債券”科目
新制度將原“實發公司債券”科目分解為“應付短期債券”和“應付債券”兩個科目。調帳時,應對“實發公司債券”科目的余額進行分析,屬于一年內需要償還的債券本息,轉入“應付短期債券”科目;屬于一年后才需償還的債券本息,轉入“應付債券”科目。
28.“累計折舊”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累計折舊”科目,其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調帳時,應將“累計折舊”科目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29.“預收開發資金”科目
新制度設置“預收帳款”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預收開發資金”科目基本相同,調帳時,應將“預收開發資金”科目余額轉入“預收帳款”科目。
30.“應付帳款”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應付帳款”科目,其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調帳時,應將“應付帳款”科目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31.“預提費用”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預提費用”科目。調帳時,應將“預提費用”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32.“應付票據”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應付票據”科目,其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調帳時,將“應付票據”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33.“應付工資”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應付工資”科目,調帳時,應將“應付工資”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34.“其他應付款”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其他應付款”科目,但新制度核算內容有所不同。調帳時,應將“其他應付款”科目余額中應付聯營單位的利潤轉入“應付利潤”科目,其余的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35.“應交稅金”科目
新舊制度均設置“應交稅金”科目,但新制度核算內容有所變化。調帳時,應將“應交稅金”科目所屬明細科目的余額直接轉入新帳或沿用舊帳。
36.“應交利潤”科目
調帳時,應將“應交利潤”科目的余額轉入“應付利潤”科目。
37.“應交教育費附加”和“專項應交款”科目
調帳時,應將“應交教育費附加”和“專項應交款”科目的余額轉入“其他應交款”科目所屬“應交教育費附加”、“應交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和“應交預算調節基金”明細科目。
38.“專用基金”科目
新制度未設置“專用基金”科目,除了上述有關規定中涉及的內容外,企業應將“專用基金”科目所屬“生產發展基金”和“后備基金”明細科目貸方余額轉入“盈余公積”科目;將“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獎勵基金”明細科目的貸方余額分別轉入“應付福利費”和“應付工資”科目。結轉前,“生產發展基金”和“后備基金”明細科目中,如果有的明細科目中有借方余額應與其他明細科目的貸方余額相對沖,如抵沖后仍有借方余額或均為借方余額,應將其借方余額與“開發經營基金——企業開發經營基金”科目的貸方余額相對沖:“職工福利基金”明細科目如果有借方余額,經批準后,先用其他專用基金抵補,抵補的順序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39.“銷售”科目
新制度將“銷售”科目分解為“經營收入”、“經營成本”和“經營稅金及附加”科目。調帳時,對已記入“銷售”科目并已結轉“利潤”科目的有關收支均不調整。執行新制度后,再按新制度的規定設置科目進行核算。
40.“利潤”科目
新制度將“利潤”科目分解為“本年利潤”、“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三個科目。企業在調帳時,對已記入“利潤”科目的經濟業務一律不作調整,執行新制度后,再按新制度要求,設置“本年利潤”、“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進行核算。
41.“壞帳準備”科目
新制度設置了“壞帳準備”科目,并規定采用應收帳款余額百分比法計提壞帳準備的企業,應于年度終了,按照應收帳款余額的一定比例提取壞帳準備,由于1993年7月1日執行新制度時不到年底,調帳時不計提壞帳準備,待年度終了時再據以提取。調帳時,已經超過三年的應收帳款,應在“應收帳款”科目單獨核算,其中,確實不能收回的報經批準后分期處理。
42.“備用金”科目
新舊制度均允許企業增設“備用金”科目,調帳時,應將“備用金”科目余額直接結轉或沿用舊帳。
43.“撥付所屬資金”和“上級撥入資金”科目
新舊制度均允許企業增設“撥付所屬資金”和“上級撥入資金”科目,調帳時,應將“撥付所屬資金”和“上級撥入資金”科目余額直接結轉或沿用舊帳。
44.“專項借款”科目
新制度未設置“專項借款”科目,而是按照借款期限長短設置長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科目。調帳時,應將“專項借款”科目余額轉入“長期借款”科目。
45.“固定資產改擴建支出”科目
原制度規定,對固定資產、經營房和周轉房進行改擴建的企業,可以增設“固定資產改擴建支出”科目。新制度未設置“固定資產改擴建支出”科目,調帳時,應將“固定資產改擴建支出”科目余額中屬于固定資產改擴建支出的部分轉入“固定資產購建支出”科目,屬于經營房和周轉房改擴建支出的部分轉入“開發成本”科目。
46.“融資租入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和“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應付款”科目
原制度規定,采用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企業,增設“融資租入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和“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應付款”三個科目。新制度未設置這三個科目。調帳時,應將“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科目余額轉入“固定資產”科目,將“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科目余額轉入“累計折舊”科目,將“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應付款”科目余額轉入“長期應付款”科目。
47.“分期收款已完開發產品”科目
原制度規定,采用賒銷或分期收款結算辦法的企業,增設“分期收款已完開發產品”科目。新制度設置“分期收款開發產品”科目,其核算內容基本相同,調帳時,應將“分期收款已完開發產品”科目余額轉入“分期收款開發產品”科目。
新制度由完全成本法改為制造成本法,原已記入分期收款已完開發產品成本的管理費用和利息支出不作調整。
48.“專項物資”科目
新制度未設置“專項物資”科目。調帳時,應將“專項物資”科目的余額轉入“庫存材料”、“庫存設備”科目,借記“庫存材料”、“庫存設備”科目,貸記“專項物資”科目。
三、編制科目余額表,試算平衡
企業經過上述調整后,應按調整后的科目余額編制“科目余額表”,各科目借方余額合計數應與貸方余額合計數相等,如不一致,應尋找原因,將錯誤調整過來,直至試算平衡。
四、會計報表
企業1993年7月份,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表中“年初數”欄各項目數字,應根據上年末“資金平衡表”“期末數”欄各項目所列數字,按照新制度“資產負債表”規定的項目名稱進行調整后填列。調整方法可以參照上述調帳有關規定處理。
在編制“損益表”時,1993年7至12月份,按下列報表格式(格式附后)編報。“1至6月”欄各項目所列數字,應根據上年末“利潤表”“本年實際”欄各項目所列數字,按照新制度“損益表”規定的項目名稱進行調整后填列,調整的方法為:將原制度利潤表中的“建設場地銷售收入”、“商品房銷售收入”、“代建房結算收入”、“配套設施銷售收入”、“代建工程結算收入”和“房屋經營收入”各項目數字合計,填入“經營收入”項目;將原制度利潤表中與收入相對應的各項成本、稅金填入“經營成本”、“經營稅金及附加”項目,將原制度利潤表中“其他銷售利潤”項目數字填入“其他業務利潤”項目。“本月數”欄各項目按照新制度規定的填報口徑填列。
附件:
損 益 表
__年__月份
會開02表
單位:元
-------------------------------
項 目 |行次|1-6月|本月數|本年累計數
-------------|--|----|---|-----
一、經營收入 | 1| | |
減:經營成本 | 2| | |
銷售費用 | 3| × | |
經營稅金及附加 | 4| | |
二、經營利潤 | 5| | |
加:其他業務利潤 | 6| | |
減:管理費用 | 7| × | |
財務費用 | 8| × | |
三、營業利潤 | 9| | |
加:投資收益 |10| | |
營業外收入 |11| | |
減:營業外支出 |12| | |
四、利潤總額 |14| | |
-------------------------------
五、關于對新會計制度幾個問題的補充
(一)關于獎金逐步列入費用的會計處理
按規定資金已列入費用的企業,分配計入費用的資金,借記有關費用科目,貸記“應付工資”科目;資金未列入費用的企業,按規定從利潤中提取的部分,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轉作獎金的利潤”明細科目,企業提取的資金,借記“利潤分配——轉作獎金的利潤”科目,貸記“應付工資”科目。
企業應在“財務狀況變動表”(會開03表)第27行項目下增設“(5)轉作資金的利潤”(28行)項目;在“利潤分配表”(會開02表附表1)第16行項目下增設“轉作獎金的利潤”(17行)項目,增設的項目均根據“利潤分配”科目所屬“轉作獎金的利潤”明細科目的借方發生額填列。
(二)關于公益金的會計處理
企業應在“盈余公積”科目下設置“一般盈余公積”和“公益金”兩上明細科目。“一般盈余公積”明細科目核算企業從稅后利潤中提取形成的一般盈余公積:“公益金”明細科目核算企業從稅后利潤中提取的用于職工集體福利設施的資金。企業從利潤中提取的一般盈余公積和公益金,借記“利潤分配——提取盈余公積”科目,貸記“盈余公積——一般盈余公積”、“盈余公積——公益金”科目。企業用公益金購置集體福利設施,按照實際發生的支出,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項目,同時,借記“盈余公積——公益金”科目,貸記“盈余公積——一般盈余公積”科目。
(三)關于開發項目前期借款利息的會計處理
企業在開發項目前期,發生的數額較大的短期借款利息支出,借記“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按規定攤銷時,借記“財務費用”科目,貸記“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科目。
(四)、其他
在“資產負債表”補充資料下增設“3.國家資本”、“4.法人資本”、“5.個人資本”和“6.外商資本”四個項目。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2018修正)
2018-10-26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全文(2011)
2011-02-2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的決定(2014)
2014-06-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06-28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市轄區土地審批權限問題的答復
1990-11-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臺灣省出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協商選舉方案的決定
1987-09-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
1983-03-0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1991-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1997-08-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結束工作的建議的決定
1997-07-0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工作規則
1998-05-06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2001-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2014-08-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1970-01-01中央政法補助專款管理辦法
1999-09-15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
2012-01-12國務院關于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2011-12-30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1-12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加強汛期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11-04-13國務院關于同意將江蘇省宜興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1-01-24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10-07-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
2010-06-04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05-11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
2009-04-14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關于2009年糾風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
2009-03-27森林防火條例
2008-12-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
2008-08-01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200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