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機構與職責
第三章 檢驗人員
第四章 測試工作
第五章 檢驗報告
第六章 附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 為貫徹執行《國家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管理試行辦法》和《國家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基本條件》,進一步統一和完善我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的管理制度,提高檢驗質量,特制訂本辦法。
第2條 鐵道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由鐵道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部檢驗中心)及各檢驗站、試驗站組成。
部檢驗中心為鐵路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工作的歸口單位,業務上由部科技局管理。
各檢驗站、試驗站主要承擔鐵路工業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其檢驗業務受部檢驗中心指導。
第3條 各檢驗站、試驗站要根據各自的特點,劃分成若干測試實驗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規定,各實驗室應通過實驗室認證(即國家計量認證)后,方能開展產品質量檢驗工作。
實驗室認證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準備工作。在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各實驗室通過認證的基礎上,報請國家標準局質量監督局進行驗收和認可后,行使《鐵路工業產品國家級檢測中心》職權。
第二章 機構與職責
第4條 部檢驗中心及各檢驗站、試驗站的職責范圍及分工,按鐵路工業產品質量監督工作試行條例規定執行。
第5條 各檢驗站、試驗站設在科研單位的,檢測業務要相對獨立,并配備專職檢測人員。在執行產品質量檢驗任務時,不受行政干預。
第6條 各檢驗站、試驗站設站長一名,副站長一至二名,站長原則上由所在單位技術負責人兼任。站長、副站長的任命與更換應報部科技局,并抄部檢驗中心備案。
第7條 部檢驗中心、各檢驗站、試驗站應認真負責地完成各項檢驗任務,檢驗報告的數據要準確可靠,結論判定要科學合理。
第8條 部檢驗中心及各檢驗站、試驗站有權向產品生產企業的有關上級主管部門反映被檢企業的質量管理和產品質量上存在的問題或提出處理建議。
第三章 檢驗人員
第9條 部檢驗中心主任、副主任、各檢驗站、試驗站站長、副站長應由熟悉檢驗工作業務,熟悉國家有關產品質量管理方面的方針政策、法規,有一定組織能力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以上人員擔任。
第10條 部檢驗中心工作人員,各站檢驗測試技術人員要熟悉有關產品標準,精通測試技術,有一定實踐經驗,具備勝任本職工作的業務能力。從事檢驗工作的操作人員,應經考核合格方能獨立工作。
第11條 部檢驗中心負責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的管理人員和檢驗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
各站主管單位要制訂各類人員的培訓計劃,明確培訓目標,加強業務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技術水平、工作成績等。考核結果應作為獎懲和晉升的依據。
第12條 部檢驗中心及各檢驗站、試驗站工作人員必須認真負責,奉公守法,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得接受被檢產品生產企業任何形式的饋贈。不得從事與檢驗項目有關的技術開發和咨詢工作。
第四章 測試工作
第13條 測試工作開始前,應制定測試大綱。其內容包括:
1、抽樣數量及抽樣方法;
2、測試項工作所依據的產品標準和其他技術文件;
3、測試項目,被測參數及公差;
4、測試方案、測試所用儀器、設備及其量程和精度;
5、測試結果的判定方法。
測試大綱應按部檢驗中心的要求履行審批手續。
第14條 抽樣:
1、抽樣方法:隨機抽樣。
確定樣本大小后,由被檢產品存放單位提供產品編號,根據編號進行隨機抽樣。
樣本應在生產單位,銷售單位或使用單位的庫存中抽取。特殊情況下,也允許在生產線終端抽取。
抽樣前,不得予先通知被檢產品生產單位,抽樣結束后,樣本立即封存,連同產品出廠檢驗合格證發往指定地點。
2、抽樣數量:
凡產品標準中已明確規定抽樣數量的(包括型式試驗抽樣數量)產品,按標準規定執行,在標準中對抽樣數量未作明確規定的產品,暫按以下抽樣:
(1)大型的,成本昂貴的(單價2萬元以上),試驗費用高昂的,以及破壞性試驗產品的抽樣數量,由檢驗部門和受檢驗產品生產單位商定,并通知主管業務局(公司)核備。
(2)其余產品按百分比抽樣:
N≤1000 n=2
100<N≤1000 n=N/100(n<2)
N>1000 n=N/100(n>30)
其中:N=當年數量;
n=抽樣數量。
3、抽樣基數:
(1)在生產單位出廠的庫存合格品中抽樣時,基數不得少于抽樣數量的5倍。
(2)在銷售單位或用戶單位的庫存中抽樣時,基數不得少于抽樣數量的2倍。
(3)在生產線終端抽樣時,當天產量不得低于均衡生產的平均日產量。
第15條 檢驗樣品應妥善保管,嚴格履行入庫登記手續,不得丟失、損壞。檢驗開始前,應有專人提取樣本,確認其外觀是否完好,并辦理領取手續。檢驗結束后,應有專人負責樣品檢驗后的處理工作。
第16條 檢驗人員應對測量器具、儀器、設備的技術狀態進行確認后,方可開始檢驗工作。第一次試驗不論出現何種問題,都應立即停止試驗,進行檢查再次確認無誤,經實驗室主任同意后,方可繼續檢驗。
第17條 由于外界原因中斷檢驗,凡影響檢驗結果者,檢驗必須重新進行。
凡因測試儀器,設備故障而使檢驗中斷者,可用同一精度的滿足測試工作要求的代用儀器設備重新檢驗,無代用儀器設備者,必須將損壞的儀器設備修復,重新計量,校檢合格后方能開始檢驗。
凡因測試工作的失誤而造成樣品損壞,無法得出完整數據或完成全部檢驗項目者,所有檢驗數據作廢,重新抽樣進行的檢驗必須完成全部檢驗項目,檢驗報告以第二次檢驗數據為準,不允許將兩次檢驗的數據拼湊檢驗報告。
第18條 當進行不可重復的檢驗項目時,(如壽命試驗、破壞試驗等)允許被檢產品生產企業派員參加。經檢查,測試方法,測試設備確實符合測試大綱要求,檢驗工作方允許進行。
第19條 當被檢產品生產企業對檢驗結果提出異議時,檢驗機構應再次核對原始記錄、檢查測試設備、測試方法,如確屬無誤,應立即通知被檢產品生產企業;如確因數據整理而產生的錯誤,應發一份技術文件予以修改,如確因測試設備、測試方法方面的原因而造成誤檢,檢驗機構應重新抽樣檢驗,承擔包括樣品成本在內的一切檢驗費用。
第20條 各測試實驗室應編制《質量管理手冊》,其內容與《鐵道部實驗室認證管理方法》中規定的《質量管理手冊》相同。
第五章 檢驗報告
第21條 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的檢驗報告封面及首頁采用統一的格式。
第22條 產品質量監督性抽查檢驗項目,產品質量認證證書檢驗項目,發放生產許可證和制造特許證的檢驗項目及承擔部檢驗中心委托的檢驗項目,檢驗報告由各檢驗站負責人簽字,加蓋檢驗站公章,交部檢驗中心審核,經中心負責人簽字,加蓋部檢驗中心章后生效。
第23條 各站自行接受的委托檢驗項目,檢驗報告可由各站負責人簽字,加蓋檢驗站公章,發送委托單位,報部檢驗中心備案。
第24條 檢驗報告應嚴格履行審批手續,應有各站直接參加檢驗的人員、審核人員、質量負責人及各站負責人簽字,其發送要履行登記手續。
第25條 檢驗報告要專人妥善保管,不得丟失,不得任意復制,不得隨意散發。保存期不得少于五年。如確因工作需要查閱檢驗報告,應經有關領導批準。
第26條 對已發出的檢驗報告如需修改或補充,應另發一份《對編號××××檢驗報告的修改(或補充)》的技術文件。
第六章 附 則
第27條 本辦法解釋權屬鐵道部。
第28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附件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2016修正)
2016-07-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等四部法律的決定(含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2018-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12-03-14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2012-03-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名單(2010-4-30)
2010-04-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決定
2010-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名單(于雙俠、郝銀飛等的任免)
2010-02-26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失效]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如何掌握地方性法規清理標準問題的答復
1996-11-0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引渡條約》的決定
1995-06-26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
1979-02-23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1958-01-0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
1990-04-0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95-03-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已修定]
1992-09-0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1996-05-15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行政機關是否可以自行決定委托問題的答復
1996-11-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8-11-04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
2005-12-29證券交易所風險基金管理暫行辦法(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19修訂)
2019-10-11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條例(2019修正)
2019-05-30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旅行社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2017)
2017-05-28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2013修訂)
2013-12-26國務院關于同意將山東省青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3-11-18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7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2012修訂)
20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