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本病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有廣泛流行。我國有一些省市為本病的易感區。流行特點是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嚴重病例可造成死亡。在蚊媒密度高的熱帶、亞熱帶地方,一經流行常可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目前雖然對本病尚缺乏特異的預防和治療辦法,對發病機制和致死原因還未十分清楚, 但如能大力消滅蚊媒
, 是可以防止發生和迅速控制疫情的。
登革熱是我國國境衛生檢疫六種監測傳染病之一。鑒于我國南方近年來已有少數地區出現本病暴發流行,為做好防范工作,以及在曾發生本病的地區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防治與科學研究工作,防止擴散蔓延,特制訂此試行方案。
一、要 求
1. 流行區 現有疫情發生或從一九七八年以來發生過登革熱流行地區,并有再次發生流行可能性的市、縣,作為流行區。此類地區必須認真開展調查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大力開展以滅蚊為重點的愛國衛生運動,防止疫情反復。凡發現病例和可疑病例時,必須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病人,降低病死率,應做好疫情監測與分析疫情動態,及時采取有效的滅蚊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同時與毗鄰地區互通情報。有疫情的國境口岸和交通樞紐,必要時對交通工具施行滅蚊措施,防止疫情遠距離傳播。
2. 危險地區 與上一類地區相接壤以及與上述地區有密切的直接交通往來
的市 、縣,當地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密度高,隨時可以有傳染源傳入,可視為危
險地區。此類地區要提高警惕,加強疫情監測。一旦發生流行時,要采取聯防措施,搞好往來疫區交通工具的滅蚊工作。平時應做好衛生宣傳教育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進行傳播媒介的調查與防制,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特別是在流行季節要大力降低蚊媒密度,一旦傳入疫情應立即組織力量控制流行。
3. 易感地區 除上述兩類地區以外,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有較高密度的其它地區。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與人口流動,任何地區都可能有傳入性病例發生,此類地區也應適當進行技術培訓工作,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伊蚊,消除流行因素,防止本病發生。
二、 技 術 措 施
(一) 疫情監測 目的在于早期發現疫情和監測疫勢,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擴散。監測內容包括:
1.發現病例或可疑病例,及時隔離治療病人,處理疫點和逐級上報疫情,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分析,進一步判斷疫情,但對疫情的最終確診需待采取雙相血清試驗和病毒分離的結果。
2.調查研究和探明流行因素,對主要傳播媒介伊蚊的有無,種群密度、季節消長、生態學、抗藥性、帶毒蚊種等進行調查。
3.進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檢查登革熱隱性感染血清型別和人群抗體水平。當發現另一型別傳入時,要警惕大流行和出現登革出血熱的危險性。
4.采集病人、可疑病人與伊蚊標本進行登革病毒分離,以便判斷是否發生登革熱,確定病毒型別與變動,及早預測疫情發展趨勢。
5.加強國境口岸衛生檢疫工作,防止傳入和傳出。
(二) 疫點處理
1.疫點劃分 無論城鄉,凡已判明登革熱發生或流行,應劃定以病家為中心半徑五十公尺周圍的居民區作為疫點。
2.疫點的流行病學調查
(1)選擇一定數量病人進行個案訪視,對其接觸者和續發病例做好醫學觀察;
(2)系統收集一般流行病學資料,整理分析發病因素,總結流行規律,追蹤傳染來源;
(3)對疫點內進行伊蚊相、伊蚊孳生地種類、數量的調查,并按科研設計方案在采取防制措施前進行成蚊、幼蟲房屋指數、容器指數、布雷圖指數等統計,以便指導與考核滅蚊工作。
(4)取病者血液標本進行血清學試驗和病毒分離,對蚊媒進行帶毒調查,確定病毒型別和帶毒蚊種,以便作出疫情動態的分析。
3.疫點處理
(1)設法對病人實施就近隔離治療,病人隔離室應做到有防蚊設施并進行滅蚊,隔離期限從發病日起至少五天。
(2)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控制和消滅伊蚊。
消滅孳生場所 動員群眾在疫點范圍內實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樹洞,清除一切小積水,對飲用水缸實行勤洗刷、勤換水,加蓋防蚊。
消滅幼蟲 對孳生蚊幼的飲用水缸,動員群眾定時清倒換水,必要時在水缸內放養食蚊魚類,對于廣泛存在,又難于徹底清除的非飲用小積水,可投予廢油類和殺蟲藥物殺滅幼蟲。
殺滅成蚊 首先采用速效殺蟲劑如敵敵畏擊殺室內成蚊,室外在清除雜草的基礎上,以50%馬拉硫磷、殺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噴霧,然后在重點區域進行廣泛的藥物噴灑。
在實施上述防制措施后,再次進行成蚊密度及幼蟲房屋指數、容器指數、布雷圖指數測定,以鑒定防治工作效果。
(3)在流行期間,加強對交通工具的衛生監督,要求在離開疫區前,實施預防性擊殺成蚊。
(三) 病人診斷與治療
1.臨床分型 登革熱臨床表現除一般發熱全身疼痛、乏力癥狀外,主要以出血傾向和皮疹為其特點。根據臨床癥狀體征的嚴重程度不同,一般分為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三個型。
(1)登革熱 表現為突然起病,畏寒、發熱、伴有較劇烈的頭痛、肌肉痛、關節和骨骼痛及疲乏、惡心、嘔吐等癥狀,可出現出血傾向,顏面潮紅如酒醉樣,皮疹、結膜充血、表淺淋巴結腫大、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小,為典型登革熱。
癥征不典型,或表現較輕微且病程短,痊愈快的為輕型登革熱。
(2)登革出血熱 具有典型登革熱表現和肝腫大,伴有皮膚、粘膜、鼻腔、陰道、子宮、消化道、泌尿道等任何一個以上器官的較大量出血,血球容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萬/立方毫米者。
(3)登革休克綜合征 少數病人在發熱過程中或退熱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現皮膚變冷、濕潤、脈弱、昏睡、煩燥、血壓下降或脈壓差低等征象,病情兇險,病死率高,如不及時搶救,可于4~6小時內死亡。
2.臨床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依據 在流行地區,流行季節或來自流行區十五天內,凡具有上述登革熱臨床表現,且排除其它疾患者可作為臨床診斷,首例(批)病人和新發疫區的確定必須以血清學和病原學作為確診的依據。
(2)鑒別診斷 登革熱的臨床表現較多樣化,未有本病流行的地區尤易誤診,應在不同病期與下列疾病細致鑒別: 流感、 猩紅熱、麻疹、流行性出血熱、鉤體病、斑疹傷寒、恙蟲病、瘧疾等;表現腦部損害的病人應與乙腦等病毒性腦炎相鑒別。
3.治療原則 本病死亡多見于出血性休克及腦出血病例,而目前對登革熱治療尚無特效藥物,故認真護理嚴密觀察病情,積極對癥治療及時搶救危重病人至為重要。病人急性期應強調臥床休息,對高熱病人以物理降溫為主,慎用水楊酸鹽類退熱藥,防止引起溶血和粒細胞減少;高熱不退或中毒癥狀明顯及有出血傾向者可加用激素治療;在可能情況下,應盡量鼓勵病人口服補液,胃納不佳及嘔吐者可適當靜脈補液,但需警惕輸液反應。大量出血或出血不止的病人,除使用止血藥外,輸入血漿或新鮮血液更為理想。對腦損害的病例有顱內壓增高者應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處理,以防發生腦疝。總之醫護人員加強責任心,提高搶救、護理水平,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在臨床實踐中尚應有計劃地觀察中醫藥的療效,加以總結提高。
(四) 實驗診斷
血清學試驗和病毒分離,既是確診病例的最可靠手段,也能為流行病學分析,指導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血清學試驗標本的采集與送檢
病例初診時,在發病三日內者應盡快用無菌手續和器材采取靜脈血2~3毫升,分離血清后密封編號,低溫保存,待第3~4周(恢復期)取血清后冷凍下連同送檢單一起上送,作雙相血清學試驗。
2.常用血清學試驗結果判斷
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的雙相血清滴度,呈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長者可判為陽性,單相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滴度≥1/32,血凝抑制試驗滴度≥1/1280,中和試驗的中和指數≥50可判為陽性。
3.病毒分離
目前采用白紋伊蚊細胞純系C6/36株或1—3日齡乳鼠分離的方法。乳鼠接種最好在病人床前進行,可提高病毒分離陽性率。上送血清或全血標本必須冷藏,有條件時,用液氮罐保存更好。
三、 加強科研與總結經驗
登革熱雖然發現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但某些重要課題仍然需要深入探討,各地在開展防治工作的同時,應從如下幾項內容認真設計科研課題加強協作和總結經驗,為今后制訂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登革熱提供科學依據。
1. 進一步探索流行規律;
2. 總結防制埃及伊蚊、白紋伊蚊的經驗;
3. 研究快速實驗診斷方法;
4. 探討登革出血熱的發病機制;
5. 總結積累中西醫結合治療危重病人的經驗;
6. 研制有效的生物制品,保護易感人群。
四、 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
積極運用多種宣傳形式, 廣泛深入宣傳預防登革熱的知識, 使群眾懂得預防登革熱的辦法, 在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時更有針對性地、 更有成效地清除伊蚊孳生地和突擊消滅成蚊,徹底消滅傳播蚊媒,控制登革熱流行。
有組織地系統地培訓醫務人員,提高診治預防水平,早期發現病人, 降低病死
率, 查清流行規律,控制和消滅登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