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刑法規定精神病應該入罪?
根據目前我國刑法當中的規定,精神病還沒有規定為入罪,根據行為人的精神狀況,判斷行為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應按照以下兩個標準進行。
(1)醫學標準。即從醫學上看,實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的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并且處于發病期,而不是徹底緩解期或間歇期。
(2)心理學標準。即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行為人是否因患有精神病而導致其在實施刑法禁止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時,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根據《刑法》第18條的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院程序鑒定確認的 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二、刑法規定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雖然刑法對第18條第2款并未規定對間歇性精神病人犯罪是否是在精神正常時犯罪要依法定程序進行鑒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為了避免使本無刑事責任能力的間歇性精神病人承擔不應該承擔的刑事責任,或者使本僅具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間歇性精神病人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的不良后果,對任何被認為屬于患間歇性精神病的人實施的犯罪,均應依照刑法第18條第1款規定的法定程序進行鑒定,以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狀況。
對精神病犯罪進行界定需要判斷當事人的身體狀況。出于人文關懷精神,對于正處于犯病期間犯下罪行的精神病患者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當事人不處于犯病期間,或者是病情較輕神志清醒時,此時對于當事人的審判則會盡量從輕量刑。
在現代的生活當中,很多的案件都是由精神病人所犯下的,包括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的比較多的一些案件,因為不具有行為能力,所以被認定為精神病而不負刑事責任,引起了眾多的憤怒,網絡上也一直有人呼吁要求精神病要入罪。
精神病人感情破裂能自動離婚嗎?
精神病犯罪就能免責嗎
可以跟精神病人協議離婚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秋節加班工資如何計算
2021-02-05可撤銷婚姻是否遵循自始無效
2020-12-03國家賠償質證程序
2021-02-14學車引發車禍,賠償責任該由誰承擔
2021-01-10哪些情況可以申請交通事故保全處理
2021-02-04退休工資的老人是否能要贍養費
2020-11-30殘幣、污幣如何正確兌換
2021-02-10什么是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法
2021-01-07房產贈與給子女的契稅怎么計算
2020-12-30什么是房產調查
2020-11-29第三方勞務派遣合法嗎
2020-11-10什么情況可以適用勞務合同
2021-01-09勞動者在安全生產方面有哪些權利
2021-02-09詳細解釋勞動法試用期的約定
2020-12-28勞動糾紛調解以后能否再起訴
2021-01-06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3-09人身保險合同如何簽訂
2020-12-16可否要求退還保險金
2021-01-15保險司法鑒定可以自已做嗎
2021-01-22事故保險理賠的流程有哪些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