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傷認定后仲裁時效是多久
先行法律中沒有對工傷仲裁時效的明確規定,但是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司法實踐中一般采用勞動能力鑒定做出之日為起算日。
司法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二、工傷認定的定義及特點
1、定義:
工傷認定是勞動行政部門依據法律的授權對職工因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是否屬于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給予定性的行政確認行為。[1]
勞動者在工作或視同工作過程中因操作不當或其它原因造成了對人身的侵害,為了鑒定該侵害的主體而對過程進行的定性的行為。根據我國的相關規定,一般由勞動行政部門來確認。
2、特點
1、屬于具體行政行為;
2、屬于行政確認行為。確認的結果有四種:是工傷,非工傷,視同工傷,不視同工傷;
3、屬于須申請的行政行為。“不申請,不認定”是工傷認定程序的特點;
4、單位、職工或其近親屬一方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可以選擇申請行政復議或者進行行政訴訟。
三、勞動仲裁的定義
勞動仲裁是指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申請仲裁的勞動爭議居中公斷與裁決。在我國,勞動仲裁是勞動爭議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按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1] 規定,提起勞動仲裁的一方應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除非當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當理由,否則超過法律規定的申請仲裁時效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通過對上述內容的閱讀,我們知道員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的權益往往是最容易被侵害的,對于工傷的認定,如果存在爭議的,員工可以申請工傷仲裁,且時間一般是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案件庭審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05商業貸款交納哪些稅費
2020-12-27信訪復查不受理怎么辦
2020-12-16公證可以增加借款合同法律效力嗎
2021-01-03出租人隱瞞房屋被抵押承租人怎么維權
2020-12-09道路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2021-03-15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2021-01-29離婚后孩子的撫養費標準是什么
2020-12-20滿足什么條件才會注冊倉單
2021-02-02勞動仲裁中怎樣確定補償
2021-02-12數據倉庫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0-12-02人壽保險的基本概念與原則是什么
2020-12-05某公司訴張某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2-27保險理賠沒有工資條怎么辦
2021-01-26人壽保險單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26保險業務員已死 保險公司卻要他退保
2020-11-1920條與保險有關的高頻法律條文
2020-12-16什么是保險金
2020-11-09常見的保險事故專業術語有哪些
2021-02-13保險法調整范圍有哪些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