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于假想防衛,應當論罪嗎
假想防衛可以過失犯罪論處。
1、假想防衛不應以故意犯罪來處理。
我國刑法第14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犯罪是以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為前提條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又是以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具有危害社會的性質為重要內容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危害社會的行為,當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也就不可能構成故意犯罪。在假想防衛的情況下,行為人對他人實施的防衛行為雖然是故意行為,但這種故意是建立在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認識錯誤的基礎之上的,即行為人自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對不法侵害的反擊,是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正當防衛行為,即主觀上不具備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因此,不能把假想防衛的故意等同于犯罪故意。
2、假想防衛可以過失犯罪論處。
假想防衛并非都是不具有罪過的行為,行為人主觀上往往存在過失,由于假想防衛的行為人對沒有實行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了損害,有時甚至是導致了嚴重的后果,這雖然是由于行為人主觀上的認識錯誤所造成的,有可寬恕的一面,但在多數情況下,只要行為人稍加注意,就可以弄清不法侵害是否確實存在,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以避免錯誤及危害結果的發生,由于行為人應該注意而未注意,使本可避免的危害結果未能避免,所以,其主觀上存在刑法意義上犯罪的過失,一般可以過失犯罪論處。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第15條第2款規定: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因此,在假想防衛案件中,由于過失而造成危害后果的,只有刑法分則中明文規定處罰這種過失行為時,行為人才承擔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否則,即使因過失導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也不應要求行為人承擔刑事方面的責任。
3、在某些情況下,假想防衛的行為人產生存在不法侵害的認識錯誤屬于不可避免。
主觀上沒有罪過,危害結果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對此,應當視為意外事件,不負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第16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不是犯罪。對于行為人的這種認識錯誤是否可以避免,應結合行為人自身的認知條件,參考社會上一般人的認識水平以及案發當時具體的時間、環境等客觀因素綜合判斷分析,力求準確。
綜上所述,在實際操作中本來沒有傷害的但是以為會受到侵害而實施防衛的情況其實是個人的假想防衛,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造成對方有所損害的,那么也是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賠償責任是肯定不會少的,刑事責任會根據情況來確定。
假想防衛需要負刑事責任嗎
什么是假想防衛 事前防衛是什么意思
當事人假想防衛屬于正當防衛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流押條款和流質條款是什么
2021-02-12三胎孕期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嗎
2020-12-11合并重整原主體公司還存在嗎
2020-12-12贈與合同已經完成能否撤銷
2021-03-20肇事叫人頂包算逃逸嗎
2020-11-17公司賬戶可以上個人名下嗎
2020-11-10離異后的人對財產有無繼承權
2021-01-03事業單位集資建房屬于什么性質
2021-02-12勞務外包協議范本是怎樣的
2020-12-04用人單位在節日當天要求加班怎么算工資
2021-03-09節假日加班是否可以調休不支付三倍工資
2021-02-28工傷申請應該歸哪個仲裁委管轄
2020-12-10意外保險一年多少錢
2021-01-01建筑工程保險的適用范圍
2021-01-31保險合同的解除方式有哪些嗎
2021-03-04如何處理保險理賠爭議
2021-01-15保險上當后如何維權
2020-11-09保險糾紛的處理方式包含有哪些
2021-02-25非機動車拒賠同等責任賠付如何處理
2021-02-12什么是兼業保險代理人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