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正確審理外商投資企業在設立、變更等過程中產生的糾紛案件,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須報批
合同的效力) 外商投資企業在設立、變更等過程中訂立的相關合同,依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經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后生效;未經批準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
當事人之間就相關合同中的部分條款達成
補充協議而未辦理報批手續的,如果該部分內容并不構成對已得到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合同內容的重大或實質性變更,人民法院不應以該補充協議未經批準為由認定其未生效。
前款規定的重大或實質性變更包括注冊資本、公司類型、經營范圍、營業期限、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出資方式、公司合并、公司分立等方面的變更以及跨審批機關管轄的地址變更、股權轉讓等。
第二條(已獲批準的合同未必有效) 依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批準后生效的合同雖然經過有關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但如果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或者第五十四條規定的情形的,人民法院仍應當認定該合同無效或者可撤銷。相關合同被認定無效或被撤銷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對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及各方當事人應承擔的
民事責任予以認定。
第三條(出資或者提供合作條件違約的處理)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約定一方合資者或者合作者以需要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手續的土地、建筑物等出資或者提供合作條件而未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構成違約。
作為該出資或提供合作條件的標的物已交付外商投資企業實際使用,且能夠補辦權屬變更登記手續,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判令該出資方或合作方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手續,但不應同時認定該出資方或合作方未履行出資或提供合作條件義務。
作為該出資或提供合作條件的標的物未交付外商投資企業實際使用或者雖實際交付使用但不能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手續,人民法院應認定該出資方或合作方未履行出資或提供合作條件義務,并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判令其承擔
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四條(未經審批的外商投資企業股權
轉讓合同的處理) 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成立后,未報經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受讓方請求轉讓方履行報批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外商投資企業為第三人,并判令轉讓方與該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定期限內共同辦理報批手續。
負有報批義務的當事人不履行報批義務或遲延履行報批義務,受讓方另行起訴要求解除合同并返還已支付的轉讓款或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賠償損失的范圍包括股權轉讓
合同訂立時與提起訴訟期間的股權轉讓款的差價、轉讓方的股權收益以及受讓方的其他合理損失。
(第二種意見:負有報批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于
判決書確定的期限內不履行報批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以及當事人的請求,判令主張辦理報批手續的一方當事人依據判決書自行向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申請辦理報批手續,并由怠于履行報批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由此產生的費用。)
第五條(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補辦報批手續未獲批準的處理) 當事人根據本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的規定就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辦理報批手續,未獲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受讓方另行起訴要求轉讓方返還已支付的轉讓款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當事人請求賠償因此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以及過錯大小判令其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第六條(未經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的解除) 因轉讓方的過錯不能履行報批手續,導致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未獲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受讓方請求解除合同并返還已支付的轉讓款或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賠償損失的范圍包括股權轉讓合同訂立時與提起訴訟期間的股權轉讓款的差價、轉讓方的股權收益以及受讓方的其他合理損失。
第七條(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受讓方違約的處理) 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成立后,未報經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受讓方已實際行使
股東權利但未支付轉讓款,轉讓方請求受讓方支付轉讓款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審理,限定轉讓方在一定期限內向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辦理報批手續,在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作出審批結論后恢復審理。該股權轉讓合同獲得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的,對轉讓方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未獲得批準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轉讓方的訴訟請求。
第八條(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股權轉讓股東優先購買權)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一方股東將股權全部或部分轉讓給股東之外的第三方時,股權轉讓合同雖然經過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但其他股東以該股權轉讓沒有保護其股東優先購買權為由請求撤銷轉讓方與受讓方簽訂的該股權轉讓合同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其他股東在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章程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期限內未主張優先購買權的除外。
轉讓方、受讓方以未保護上述股東優先購買權為由請求認定股權轉讓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九條(未經審批的外商投資企業股權
質押合同的處理) 外商投資企業股東與
債權人訂立的股權質押合同,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質權登記的,不影響
合同效力。
當事人僅以股權質押合同未經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為由主張合同無效或未生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股權質押合同依照物權法的相關規定辦理了出質登記的,股權質權自登記時設立。
第十條(委托投資
法律關系的處理) 當事人之間約定一方實際投資并享有
股東權益,另一方作為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的,在無規避或違反我國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應認定該協議有效。
作為
委托人的實際投資者請求確認其在外商投資企業中的股東身份或者請求變更外商投資企業股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該實際投資者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獲得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將其變更為外商投資企業股東的批準的除外。
實際投資者請求作為受托人的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依據雙方約定履行相應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當事人之間在委托投資協議中未約定利益分配,實際投資者請求判令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向其交付從外商投資企業獲得的收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名義股東向實際投資者請求支付必要報酬的,人民法院應當酌情予以支持。
第十一條(解除委托投資協議) 第十條所述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不履行其與實際投資人之間的協議,致使實際投資人不能實現協議目的,實際投資人請求解除協議、返還投資款并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二條(實際投資者向外商投資企業提出請求) 實際投資者根據其與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之間的協議,向外商投資企業請求分配利潤或者行使其他股東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三條(委托投資協議無效的法律后果) 委托投資協議被認定無效,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名下的股權價值高于實際投資額的,人民法院應當判令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向實際投資人返還投資款,并根據實際投資人的實際投資情況、名義股東參與外商投資企業經營管理的情況對股權收益在雙方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名下的股權價值低于實際投資額的,人民法院不應判令外商投資企業名義股東向實際投資人返還投資款,而應根據現有股權的價值確定損失額后,根據當事人過錯大小判令雙方分擔損失。
第十四條(借名投資法律關系的處理) 實際投資人借用他人名義進行投資,請求外商投資企業向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辦理
股東變更報批手續,如果其實際參與了該外商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或者該外商投資企業其他股東明知其系實際投資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作為被借名人的外商投資企業的名義股東并未進行實際投資,其向外商投資企業請求行使股東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五條(因虛假報批材料未獲得股東地位糾紛的處理) 一方當事人以向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提供虛假材料等欺詐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得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東身份而導致另一方當事人因此未獲得相應股東身份,該另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確認
侵權事實并請求侵權人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該另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直接確認其在外商投資企業中的股東身份的,人民法院可以判令侵權人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定期限內向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辦理股東變更報批手續。
第十六條(因虛假報批材料喪失股東地位糾紛的處理)外商投資企業以提供虛假材料等欺詐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向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申請變更外商投資企業批準證書所載股東,導致原股東喪失股東身份,原股東請求確認其股東身份并要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上述情形系由外商投資企業的
控股股東或董事的過錯造成的,原股東請求該控股股東或董事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七條(兩個以上外國投資者共同設立外資企業合同法律適用) 因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外國投資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共同設立外資企業所訂立合同產生的糾紛,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當事人選擇適用外國法的條款無效。
第十八條(港、澳、臺、僑投資企業參照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
臺灣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投資者、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華僑)投資設立企業產生的相關糾紛案件,參照適用本規定。
第十九條(本規定的溯及力) 本規定適用于施行后尚未終審的案件;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不適用本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