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注冊會計師運用分析程序,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適用于注冊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業務。
第三條 本準則所稱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作出評價。
分析程序還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
第四條 注冊會計師應當將分析程序用作風險評估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在審計結束時運用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
注冊會計師也可將分析程序用作實質性程序。
第二章 分析程序的性質和目的
第五條 在實施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將被審計單位的財務信息與下列各項信息進行比較:
(一)以前期間的可比信息;
(二)被審計單位的預期結果或者注冊會計師的預期數據;
(三)所處行業或同行業中規模相近的其他單位的可比信息。
第六條 在實施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還應當考慮下列關系:
(一)財務信息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二)財務信息與相關非財務信息之間的關系。
第七條 注冊會計師實施分析程序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包括從簡單的比較到使用高級統計技術的復雜分析。
分析程序可以運用于合并財務報表、組成部分的財務報表以及財務信息的要素。
第八條 注冊會計師實施分析程序的目的包括:
(一)用作風險評估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二)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能更有效地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時,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實質性程序;
(三)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
第三章 用作風險評估程序
第九條 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運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第十條 注冊會計師在將分析程序用作風險評估程序時,應當遵守《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1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的相關規定。
第四章 用作實質性程序
第一節 總 體 要 求
第十一條 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實質性程序。實質性程序包括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下同)的細節測試以及實質性分析程序。
用作實質性程序的分析程序稱為實質性分析程序。
第十二條 在設計和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下列主要因素:
(一)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
(二)對已記錄的金額或比率作出預期時,所依據的內部或外部數據的可靠性;
(三)作出預期的準確程度是否足以在計劃的保證水平上識別重大錯報;
(四)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可接受的差異額。
第二節 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
第十三條 實質性分析程序通常更適用于在一段時期內存在可預期關系的大量交易。
在信賴實質性分析程序的結果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實質性分析程序存在的風險,即分析程序的結果顯示數據之間存在預期關系而實際上卻存在重大錯報。
第十四條 在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對特定認定的適用性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如果針對特別風險僅實施實質性程序,注冊會計師應當使用細節測試,或將細節測試和實質性分析程序結合使用,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二)針對同一認定的細節測試。在對同一認定實施細節測試的同時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適當的。
第三節 數據的可靠性
第十五條 數據的可靠性受其來源及性質的影響,并有賴于獲取該數據的環境。
在確定實質性分析程序使用的數據是否可靠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可獲得信息的來源;
(二)可獲得信息的可比性;
(三)可獲得信息的性質和相關性;
(四)與信息編制相關的控制。
第十六條 當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時,如果使用被審計單位編制的信息,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測試與信息編制相關的控制,以及這些信息是否在本期或前期經過審計。
第四節 作出預期的準確程度
第十七條 在評價作出預期的準確程度是否足以在計劃的保證水平上識別重大錯報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下列主要因素:
(一)對實質性分析程序的預期結果作出預測的準確性;
(二)信息可分解的程度;
(三)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的可獲得性。
第五節 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可接受的差異額
第十八條 在設計和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應當確定已記錄金額與預期值之間可接受的差異額。
在確定該差異額時,注冊會計師應當主要考慮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及相關認定的重要性和計劃的保證水平。
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降低可接受的差異額應對重大錯報風險的增加。
第十九條 如果在期中實施實質性程序,并計劃針對剩余期間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本準則第十三條至第十八條所述的因素如何影響針對剩余期間獲取充 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能力,并考慮某類交易的期末累計發生額或賬戶期末余額在金額、相對重要性及構成方面能否被合理預期。
第五章 用于總體復核
第二十條 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運用分析程序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以確定財務報表整體是否與其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一致。
如果識別出以前未識別的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重新考慮對全部或部分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評估的風險,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評價之前計劃的審計程序。
第六章 調查異常項目
第二十一條 當通過實施分析程序識別出與其他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者偏離預期數據的重大波動或關系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進行調查并獲取充分的解釋和恰當的佐證審計證據。
第二十二條 在調查異常波動和關系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在詢問管理層的基礎上采取下列措施:
(一)將管理層的答復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以及在審計過程中獲取的其他審計證據進行比較,以印證管理層的答復;
(二)如果管理層不能提供解釋或者解釋不充分,考慮是否需要運用其他審計程序。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三條 本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1995-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7-06-29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經濟特區法規適用區域問題的解釋
1995-12-27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對法律中沒有規定的行政處罰行為可否作出補充規定問題的答復
1996-04-2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修正)
2001-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2001修訂)
2001-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合作打擊非法販運麻醉藥品、精神藥物及其前體的協議》的決定
2004-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的決定
2004-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1994-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1996-03-17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
1991-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1987-04-11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1992)
1992-09-04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1994-08-31期貨交易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
2019-05-28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7-16工程咨詢行業管理辦法
2017-11-06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2017-08-2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2017-05-28農藥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16旅行社條例
2009-02-20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
2013-11-30國務院關于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遼寧蛇島老鐵山等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通知
2011-03-12國務院關于做好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
2010-05-24行政學院工作條例
2009-12-22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
200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