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關于印發《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的通知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1-03-19 · 5880人看過
農漁發[2007]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漁業主管廳(局):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提升我國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切實發揮科技對現代漁業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促進漁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我部制定了《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附件: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                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 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 (2006-2020年) 目 錄 一、面臨的形勢 1 (一)漁業科技發展成就 1 (二)存在問題 4 (三)發展需求 5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7 (一)指導思想 7 (二)基本原則 7 (三)總體目標 8 (四)“十一五”目標 8 三、重點任務 10 (一)中長期重點任務 10 (二)“十一五”期間重點任務 11 1. 主攻六大創新方向 12 2. 整合四大科研攻關項目 12 3.實施三大科技示范推廣工程 15 4.開展四項公益性基礎工作 16 四、保障措施 17 (一)加強對漁業科技工作的領導 17 (二)加大漁業科技投入 18 (三)加快構建新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體系 19 (四)創新漁業科技持續發展機制 20 (五)擴大漁業科技國際合作 21 當前,我國漁業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現代漁業對漁業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我國中長期特別是“十一五”漁業科技的發展思路、重大戰略目標和任務,提升我國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切實發揮科技對現代漁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帶動漁業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根據《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農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特制定《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 一、面臨的形勢 (一)漁業科技發展成就 漁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產業之一,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優化國民膳食結構和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參與公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黨的農村政策指引和科技進步的帶動下,我國漁業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2006年漁業總產量5290萬噸,占世界水產品總量的38%,比“九五”末增加1011萬噸,增長25%;其中,養殖產量達3593萬噸,占世界養殖總量的70%,比“九五”末增加1015萬噸,增長40%;漁業總產值達到443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5%,比“九五”末增加1720億元,增長38.9%;水產品出口額93.6億美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0%,比“九五”末增加55.7 億美元,增長144%;漁民人均收入達6176元,比“九五”末增加1451元,增長31%。 我國漁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一是改革開放政策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二是“以養為主”方針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三是科技進步為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十五”期間,我國漁業科技成績顯著,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50%。以品種培育、健康養殖技術為重點的科技攻關成效明顯,以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為重點的漁業科技入戶工程深入開展,漁業科研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科研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技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特別是在養殖、加工、捕撈和資源養護等重要領域,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水產養殖方面 。一是水產育種取得新突破。培育了“浦江1號”團頭魴、“黃海1號”中國對蝦以及新吉富羅非魚、“蓬萊紅”扇貝等一批優良品種,對發展優質高效漁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二是人工繁殖技術不斷發展。大黃魚、大菱鲆、南美白對蝦、牙鲆、海參等一大批水產名優種類的育苗和養殖技術相繼取得成功,豐富和優化了養殖品種結構,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三是養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工廠化養殖和抗風浪網箱等裝備技術快速發展,促進了捕撈漁民的轉產轉業,拓展了海水養殖業的發展空間。四是以健康、生態為主要目標的標準化養殖技術得到發展。初步建立了疫病監測與防控技術體系,推廣了多種健康養殖模式,環保型、功能性飼料得到應用,無公害、綠色產品逐漸增多。 在水產品加工方面 。一是水產品冷藏鏈保鮮技術快速發展,貝類、蝦蟹類保鮮加工技術有所突破,淡水魚保鮮、加工方法不斷改進。二是我國水產品加工呈現出綜合性、高值化、多品種的態勢,形成以小包裝、便利化、冷凍冷藏為主,調味休閑食品、魚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藥物等十多個種類為輔的水產品加工生產體系。三是隨著生物化學和酶化學及應用技術的發展,低值水產品和加工廢棄物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生產出海洋酶、殼聚糖、海藻化工制品等系列產品。 在捕撈與資源養護 一是海洋漁業資源專項調查和信息系統集成取得一批的研究成果,為漁業生產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二是遠洋漁業資源的開發,使魷魚、竹莢魚、金槍魚類成為我國遠洋漁業的主要捕撈對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三是同時,中國對蝦、大黃魚、“四大家魚”、鯛科魚類、貝類及海珍品等經濟種類的大規模增殖放流和底播增殖取得了明顯效果,中華鱘等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取得了明顯進展,對養護漁業資源、保護水域生態、拯救瀕危物種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前期戰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漁業科技綜合實力在國際上總體處于中上水平,其中,水產養殖業的應用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池塘養殖等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在基礎研究領域落后于發達國家;捕撈業在技術和裝備水平上均落后于世界漁業發達國家水平,特別是選擇性捕撈技術明顯滯后;水產品加工技術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但原創性技術明顯不足。 (二)存在問題 雖然我國漁業科技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與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漁業科技總體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一方面漁業科研與推廣投入相對不足,難以滿足現代漁業建設對科技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尤其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薄弱,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原創性成果,加之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夠,致使一些制約漁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如水產良種、漁藥(疫苗)、漁用飼料和漁業節能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 二是成果轉化率低,科技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漁業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弱、技術成果產業化程度低,依然是制約我國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由于一些研究內容與產業的需求關聯度不高,產學研結合不緊密,以及推廣經費短缺等原因,盡管每年都有幾百項漁業科技成果問世,但真正在漁業生產和管理中得到應用的比例還不高,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入戶率相對較低,存在著科技與生產“兩張皮”的現象。 三是科技力量集成整合不夠,缺乏行業統籌規劃。目前,我國共有地市級以上漁業科研機構127個,涉及水產學科的院校10多個。由于這些機構分屬不同條塊,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難以形成合力攻克漁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加之漁業科技立項選題與產業發展需求結合不夠緊密,使得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難以根據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進行統籌規劃。 四是水產技術推廣體系薄弱,漁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由于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推廣方式單一、服務手段落后、經費渠道不暢、人員素質不高等制約推廣體系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因而整個基層水產推廣體系仍較薄弱。同時,漁民科技文化素質還相對較低,對新技術、新成果的吸納能力較弱,漁民科技培訓工作亟待加強。 (三)發展需求 建設現代漁業,促進漁業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漁業科技進步支持。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要進入國際前列”的精神,要求漁業科技大幅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形成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技術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食品安全對漁業科技的需求。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為人民生活重要優質蛋白來源的水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長。但是,過度捕撈造成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受水域功能變化的影響,養殖面積也難以大幅增加。同時,漁業水域環境污染、養殖病害增多、漁藥使用不規范等也嚴重威脅著水產品的質量安全。為此,只有依靠漁業科技進步,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水產品質量,才能從數量和質量上實現水產品有效供給,保障食品安全。 生態安全對漁業科技的需求。我國水域生態環境污染狀況不斷加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占,生物災害、疫病頻繁發生,水域生態遭到破壞,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產力不斷下降,漁業經濟損失日益增大。生態安全問題已嚴重影響我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污染危害,開發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適合不同區域生態安全的漁業生產和管理模式,提高漁業的生態安全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代漁業發展對漁業科技的需求。現代漁業已成為各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密集應用的行業,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使其對科技的依賴程度在不斷提高。因此,必須加快漁業科技進步,充分吸納、融合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材料技術的新成果,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設施漁業和水產品精深加工業,降低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產成本,不斷提高漁業的資源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引領和支撐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漁業發展。 漁業增長方式轉變對漁業科技的需求。在當前我國水生生物資源衰退、水域環境惡化以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要實現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漁業增效與漁民增收,必須改變現有生產模式和增長方式,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應按照循環經濟模式,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著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安全、優質高效型漁業,推動漁業經濟增長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漁民素質的軌道上來。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漁業的戰略目標,按照“自主創新、加速轉化、突破瓶頸、提升產業、率先跨越”的指導方針,以提升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關鍵技術突破、技術系統集成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漁業增長方式轉變,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保障安全,為實現“確保水產品安全供給,確保漁民持續增收;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漁區社會和諧發展”的“十一五”漁業發展目標和扎實推進現代漁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系統研究,突出應用。堅持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開發并重,突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集成,注重對國外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再創新,注重其他行業先進技術向漁業領域的延伸、交叉和融合。 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堅持漁業生產、資源養護和環境保護相統一,推進漁業科學研究全面協調發展,落實“以養為主”的方針,對養殖、捕撈、加工實行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機制,凝聚力量。建立“穩定支持、適度競爭”的投入機制和“頂層設計與生產需求相結合”的立項機制,推進跨單位、跨區域、跨學科的漁科教、產學研的大協作,形成聯合攻關團隊與戰略聯盟,促進突破性成果的產生和創新效率的提高。 項目拉動,平臺支撐。以國家“973”、“863”、科技支撐、國家基礎條件平臺、國家農業科技專項、良種體系建設工程和“948”引進計劃等項目為切入點,帶動漁業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加強重點實驗室和野外臺站等技術平臺建設,為漁業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必要支撐條件。 (三)總體目標 到2020年,形成結構完整、運行高效的漁業科技創新體系,漁業科技的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漁業科技投入得到較快增長,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均達到63%以上,實現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變。 (四)“十一五”目標 到2010年,構建出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基本框架,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現有50%的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促進漁業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建立較為先進的水產養殖動植物良種培育及苗種繁育技術體系,培育10個左右水產養殖優良品種或品系,水產苗種遺傳改良率由目前的16.4%提高到21%以上。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水生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選擇性捕撈技術、瀕危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技術、水域污染防治和環境修復技術等研究成果得到有效應用。 ——水產品加工與高值化利用技術明顯提升,水產品加工的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45%以上。 ——突破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和重大疫病防控技術,開發6種以上水產動物配合飼料,研制4種水產疫苗,開發藥殘快速檢測技術和新型替代藥物,使重大疫病發生率由目前的22%下降到17%。 ——漁業裝備技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漁業綜合生產效率提高15%-20%,漁業綜合能耗降低10%。 ——實施5萬個核心示范戶主體培訓,培訓漁民100萬人次;重點區域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5%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中長期重點任務 從現代漁業發展的全局和戰略角度考慮,重點在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漁業環境、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業裝備與工程以及漁業信息化等六大領域開展核心技術研究,促進我國漁業持續協調發展。 水產養殖發展領域。加強育種理論技術創新與應用,培育主導養殖種類優良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加快高效飼料、安全漁藥和免疫制劑研發,加強養殖容量研究,建立環保、優質的養殖模式和技術體系,促進水產養殖方式的根本轉變,提高水產養殖綜合效益;加強集約化養殖設施開發和相關技術研究,提高設施漁業裝備的現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加快養殖業產業化進程。 水產品綜合利用領域。開展水產品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和高值化技術研究,建立大宗、優勢養殖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體系,全面提高我國水產品加工率,延長產業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原理與手段,建立水產生物產物資源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為推動我國水產生物產業發展提供系統的科技支撐。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領域。加強漁業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的研究,積極研發和推廣漁業資源增殖的新技術和新模式;加快建立科學的漁具漁法技術體系,強化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調查監測評估技術研究,建立水生生物資源棲息地生境修復技術;開展水域生態災害防災減災、瀕危水生生物保護技術的研究,合理養護、修復和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加強公海生物資源利用技術研究,開發新的漁業資源,豐富漁業發展內涵。 水產品質量安全領域。針對產地環境、生產投入品和生產過程,研究建立系統的水產品安全性評價和風險分析技術與方法,研究捕撈、養殖、加工和流通等主要環節危害控制技術,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技術體系;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檢測方法研究和標準制定,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和監控技術體系,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領域。加強集約化養殖設施、水產品加工技術裝備、現代遠洋捕撈裝備和綜合配套技術以及漁業工程技術研究,進行新技術、新材料系統集成研究和技術運用,發展安全、節能、環保、系統配套性強、有利于產業化的漁業裝備及設施,提高我國漁業裝備和工程技術的總體水平,推動產業化進程。 漁業信息化領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漁業信息化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建立漁業信息共享體系、漁業資源環境監測預警系統、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和漁業生產智能系統,提高漁業信息化程度,為全面提高漁業宏觀管理決策水平和漁業信息化綜合服務管理效率提供系統的技術支撐。 (二)“十一五”期間重點任務 努力爭取國家重大基礎性研究、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和社會公益性研究等計劃對漁業科技的支持,重點部署、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行業科研專項、“948”引進計劃、跨越計劃及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等漁業項目。緊扣漁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確定科技創新方向;瞄準漁業生產技術瓶頸,組織關鍵技術攻關;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實施科技示范工程;圍繞漁業公益性服務功能,開展公益性基礎工作;不斷增強我國漁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能力。 1. 主攻六大創新方向 為提高漁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引領和支撐現代漁業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圍繞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重點在“水產主導品種培育、重大疫病防控、健康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水生生物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漁業節能減排技術”等六大方向上開展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解決漁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為行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2. 整合四大科研攻關項目 圍繞“十一五”時期漁業中心任務和行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按照科技立項渠道和相關要求,在上述六大創新方向的基礎上,整合提出“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產品加工、水生生物資源評價與養護以及漁業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四大漁業科研攻關項目,向國家有關部門爭取支持,加快提升我國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切實發揮科技對現代漁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針對日益凸顯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以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水域生態安全、促進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為目標,以優勢區域布局為重點,以大宗淡水魚、羅非魚、對蝦、貝類、鲆鰈魚、大黃魚、鰻魚等主導水產品為主攻對象,以提升養殖全程質量安全水平為主線,加快品種改良和新品種推廣,創新健康養殖模式,實行標準化養殖,突破水域生態調控、重大疫病防控、環保型配合飼料開發、水產藥物(疫苗)開發、藥物代謝與殘留控制和水產品質量追溯等重大關鍵技術,加強技術集成與示范,建立水產品優質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模式,全面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水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項目。針對水產品加工增值的關鍵技術難題,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目標,以提高水產加工品質量和增加水產品附加值為主線,以淡水魚、海洋貝類、對蝦等大宗和優勢出口水產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重點研究水產品加工酶工程技術、微生物技術、冷殺菌技術、液熏技術和膜分離技術等高新技術,開發水產品深加工系列化產品和加工裝備,配套完善加工生產線,提高水產品加工產業化水平,為增強我國水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 ——重點水域水生生物資源評估與養護技術研究項目。為維護我國海洋漁業權益,保護我國專屬經濟區利益,重點研究我國與周邊國家相鄰海域和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評價與養護關鍵技術,針對有重大經濟價值和重要生態功能的水生生物種類,開展產卵場、育肥場、索餌場和洄游通道等關鍵場所的地理分布、種群結構、區系構成及其動態變化規律研究,探明經濟物種的資源總量和可捕量,查明資源量變動狀況,研究大型水利工程等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對水生生物資源關鍵要素的影響,開展珍稀瀕危物種馴養繁育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瀕危水生物種保護關鍵技術,建立相關信息集成和共享系統平臺,為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漁業資源權益提供重要支撐。 ——漁業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研究與重大裝備開發項目。圍繞國家節能減排戰略和“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針對漁業高耗能產業節能降耗的重大技術需求,開展海洋捕撈漁船和集約化養殖節能降耗技術研究,設計適合我國海洋漁場特點和捕撈方式的系列化節能船型,研究木質漁船玻璃鋼被覆改造技術,研制漁船主機節油、余熱利用、循環水養殖節能型溫度控制技術與裝置,開發低阻力漁具和符合水產養殖特點的大流量低揚程水泵等新型節能設備。研究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養殖減排技術。通過技術集成應用,使新建漁船單位捕撈產量能耗降低20%,現有漁船改造后能耗降低10%-15%,主要養殖裝備能耗水平下降20%,新型循環水養殖模式降低能耗50%,努力實現養殖污染“零排放”,為實現漁業節能的國家目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3.實施三大科技示范推廣工程 充分發揮現有漁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優勢和作用,推動產學研相結合,以促進產業發展為目標,按產業鏈條進行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同時,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聯動抓戶”的工作要求,以推廣漁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漁民對科技的吸納能力,促進漁業科技、信息、服務進村入戶。 ——現代產業技術體系研發示范工程。根據現代漁業的產業迫切需求和不同水域特點,以主導養殖品種為重點,以研發、熟化產業鏈條中重大關鍵技術為核心,進行良種良法配套,將優良品種、病害防治、飼料開發和利用、水質調控以及水產品加工和質量安全控制等技術進行組裝集成和示范,使單位面積水域產出效率大幅提高,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優勢得到明顯提升。 ——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以優勢水產品和優勢產區為重點,以加強科技示范戶能力建設為核心,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引導、項目帶動、專家負責、專人包戶的形式,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池)、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和人、財、物直接進村入戶的科技推廣新模式。 ——新型漁民科技培訓工程。通過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漁民轉產轉業培訓等,切實提高廣大農(漁)民科學種養水平和轉移就業能力,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漁民技術能人和科技示范戶,全面提高農(漁)民科技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4.開展四項公益性基礎工作 進一步強化漁業科技公益性職能,系統部署漁業科技公益性、基礎性工作,構建我國漁業公益性基礎工作的有效工作體系、完善技術體系和穩定工作機制,全面提升漁業公益性基礎性工作的科技支撐能力。 ——漁業資源監測。圍繞《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加強漁業資源監測理論研究和技術體系構建,提高我國漁業資源監測水平。開展我國海洋、內陸水域及主要遠洋漁業作業海區水生生物資源的長期常規性監測與評估,提出資源合理利用、保護和增殖的有效措施。 ——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加強漁業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建立和健全漁業環境監測技術工作體系,開展我國近海、主要江河流域和大型湖泊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性監測,提出環境污染對漁業水域生態的影響及應對技術措施。 ——漁業標準研究。圍繞水產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加快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生動物防疫等重要水產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加強標準研究、宣貫和實施,強化漁業標準化人才建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促進我國漁業標準與國際接軌,努力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符合國際規則的漁業標準化體系。 ——漁業管理研究。以提高漁業管理決策水平和管理效率為目標,加強漁業經濟管理和發展戰略研究,為漁業發展與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拓展現代信息技術在漁業領域的應用,建立我國漁業信息基礎平臺和漁業信息服務體系,提高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漁業科技工作的領導 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把漁業科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聚力量,按照新時期漁業科技的指導方針,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漁業科技發展規劃,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采取有力措施,逐項抓好落實,力爭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與推廣應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推進漁業科技進步。 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強化創新意識,加強對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的工作指導,繼續深化改革,積極探索和總結產學研相結合的漁業科技創新模式,加強各類漁業科技計劃項目的組織申報和監督實施工作。 加強對漁業科技成果的宣傳、教育和推廣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公眾媒體宣傳漁業科技、政策、法規知識,推介最新科技成果,充分發揮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和學術團體等組織在科普宣傳中的作用,提高漁民對科技成果的主動利用能力。 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加快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團隊,盡快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漁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加快培養一批通曉業務、擅長管理、具有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的管理人才,盡快形成一支適應全球化競爭的管理人才隊伍;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技術推廣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盡快形成一支適應現代漁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水產技術推廣隊伍和漁區實用人才隊伍。 (二)加大漁業科技投入 積極爭取國家財政對漁業科技的穩定支持,爭取漁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科技總投入比例較“十五”期間明顯提高。整合現有各項建設投資和財政專項資金,重點向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傾斜。 積極組織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實施,積極爭取擴大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科技基礎平臺計劃等項目在漁業方面的份額。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推薦和有效組織優勢科技力量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積極參與各項農業科技計劃的組織實施。認真組織參與“948”引進計劃、農業科技跨越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公益性農業行業科研專項的實施,積極爭取擴大漁業科技項目所占比重。 各級漁業行政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爭取地方財政加大漁業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同時,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引領、企業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漁業科技投入新格局。 (三)加快構建新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體系 構建新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按照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統一布局和有關程序,充分認識漁業科技工作的公益性、區域性和穩定性特征,通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和科技創新項目的帶動,以任務帶團隊,以團隊促網絡,以網絡建體系,積極整合和優化配置現有各級漁業科技優勢力量和資源,分別納入國家基地、區域中心、試驗站和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加快構建符合現代漁業發展需求的新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顯著提高創新能力和效率。 完善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精神,根據新階段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通過明確職能、理順體制、優化布局、精簡人員、充實一線、創新機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國家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以漁區經濟合作組織為基礎,漁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 健全漁民科技培訓體系。積極推進將漁民科技培訓工作納入全國農民科技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各部門漁業技能培訓中心、職業技能鑒定站、科研院所、水產院校和社會各方的力量,開展漁業科技教育培訓,建立由政府組織、漁業部門主導、農(漁)科教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漁民教育培訓網絡系統,不斷提高漁民的科技素質和水平。 (四)創新漁業科技持續發展機制 完善漁業科技投入的績效評估機制。緊緊把握國家加大對包括漁業在內的農業科技投入的大好形勢,積極探索和完善投入產出績效評價制度,規范經費的使用和管理。優化科研基地、人才隊伍和科研條件等方面的資源配置,發揮財政投入的最大效益。逐步建立科技經費投入的績效考評制度,加強對項目實施過程的跟蹤管理和目標考核,科學評價項目執行效果,提高科技創新效率。 優化漁業科技項目的立項機制。完善和優化漁業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加強對重大漁業科技問題的統籌協調和重大科技項目的科學論證。重視前瞻性、公益性和基礎性科技項目的長期穩定支持,明顯提高對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突發問題的應急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強化應用性科技項目的頂層設計與生產需求緊密結合,逐步實現科技選題“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 完善分工協作和聯合攻關的機制。圍繞國家漁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按照“資源共享共用、權益合理分享”的思路,整合各類資源,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系統內外相關漁業科研、教學以及企業單位的積極性,以任務分工為基礎、以權益合理分配和資源信息共享為核心、以合作項目為紐帶,形成跨單位、跨區域、跨系統的漁業科技創新團隊和協作網絡,構建全國性漁業科技創新共享平臺,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爭取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突破性大成果。 (五)擴大漁業科技國際合作 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科學研究計劃,引進和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繼續保持我國漁業科技創新的優勢領域,增強科技競爭實力和科技持續發展能力;繼續實施漁業技術與人才引進計劃,主動加強與國際組織、發達國家在資源、技術、智力、項目和實驗基地建設等方面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按照互惠互利原則,充分吸納國外資金對漁業科技的開發。加大實施漁業“走出去”戰略,建立穩定、通暢的國際合作渠道,擴大對外開放;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到國外開展項目合作,增強科技競爭的實力和科技發展能力;鼓勵科研院所、教學單位和龍頭企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進一步開拓漁業技術和產品的國際市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相關文章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王利

王利

執業證號:

11301201410329569

北京市盈科(石家莊)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王利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胡錦濤主席任免駐外大使(2010-03-10)

2010-03-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2010年修正)

2010-03-14

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

1988-04-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91修正)

1991-06-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92修正)

1992-09-0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巴塞爾公約>締約方會議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決定第Ⅲ/1號決定對<巴塞爾公約>的修正》的決定

1999-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

1970-0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1997-0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2001修訂)

2001-03-1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的決定

2001-06-3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第一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成員繼續履行職責的決定

2002-06-2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 附:第四次修正本

2004-10-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四次修正本)

2004-10-27

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2017-05-28

地圖管理條例

2015-11-26

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4-02-19

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

2014-03-14

個體工商戶條例(2014修正)

2014-02-19

國防交通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

城鄉規劃編制單位資質管理規定

2012-07-02

國務院關于印發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2012-02-06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的通知

2011-02-1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2010-09-16

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

2010-09-05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有序做好支援甘肅舟曲災區有關工作的通知

2010-08-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關于深化傳統友好關系的聯合聲明

2009-04-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

2009-02-26

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

2008-07-22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

2008-06-05
法律法規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zooz人禽交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灰色的乐园未增删樱花有翻译|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线|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看| 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 无码熟熟妇丰满人妻啪啪软件|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日本一道本在线| 国产aⅴ一区二区| 中国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www日本xxx|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里番acg※里番acg本子全彩| 日本一区高清视频| 午夜爽爽爽视频| caoporm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色八a级在线观看| 女人被躁免费视频|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日韩a一级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juy639黑人教练君岛美绪| 欧美综合婷婷欧美综合五月|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69av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 四虎1515hm免费国产|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欧美丰满熟妇xx猛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