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政發〔2006〕100號
濱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濱州市災區困難群眾救助暫行辦法》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事業單位,市屬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駐濱各單位:
《濱州市災區困難群眾救助暫行辦法》已經2006年12月4日第69次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濱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濱州市災區困難群眾救助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障我市災區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根據民政部《春荒、冬令災民生活救助規程》、《災民應急救助工作規程》、《災區倒房恢復重建管理工作規程》等有關規定,結合全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災區困難群眾(以下簡稱災民)救助工作,要認真貫徹“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生產自救”的方針,首先是大力開展生產自救,發動群眾互助互濟,自力更生戰勝災荒。對于災情重、家底薄、又沒有自救能力或自救能力較差的困難災民,國家給予必要的救濟和扶持。
第三條 市、縣(區)民政部門負責災民救助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財政部門按照規定落實救濟資金;農業、水利、氣象、衛生、糧食、統計等部門協助民政部門共同做好災民救助工作。
第四條 自然災害是指水旱災害,臺風、冰雹、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
第五條 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各級民政部門根據災害發展和救助程序,及時啟動本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采取應急措施,確保24小時內各項應急措施落實到位。
第六條 市、縣(區)民政部門設立救災倉庫,并儲備必要的救災物資。
第二章 救助對象
第七條 救助對象是指因自然災害造成生活困難的災民,符合以下條件的給予救助:
(一)因災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春荒、冬令期間缺糧,無自救能力,生活困難的;
(二)因災造成損失,無力解決穿衣、治病等困難的;
(三)因災造成居住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無能力重建和修繕的;
(四)因災緊急搶救、轉移和安置的。
第八條 受災的農村低保對象、五保對象及“三老”(在鄉老復員軍人、老“三屬”、老殘疾軍人)優撫對象給予優先救助。
第九條 災害過程結束后,縣(區)民政部門立即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因災倒損房屋和困難群眾生活狀況逐村逐戶進行調查、登記,并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核定工作,建立因災倒房重建及困難群眾臺賬,制定救助計劃。
第三章 救助內容與標準
第十條 災民救助分生活救助和倒房重建救助。(一)生活救助包括冬令、春荒期間和突發性重大災情災民的生活救助。冬令期間生活救助是指每年的12月至下年2月給予災民口糧、衣被和治病救助;春荒期間生活救助是指每年3月至5月給予災民的口糧、衣被和治病救助;突發性重大災情救助是指緊急搶救、轉移和安置災民,解決災民無力克服的衣、食、醫等生活困難。
(二)倒房重建救助是指對因災倒塌損壞住房的災民給予資金、幫扶、優惠政策等方面的救助。
分散五保對象因災造成倒塌損壞房屋的,原則上接入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不再重建或修繕。
第十一條 冬令、春荒期間和突發性自然災害按每人每天不超過1斤糧食給予救助,并確保災民有衣穿,有病能醫治。特困群眾倒塌住房重建每戶不超過3間,每間補助1000—3000元。修繕住房每戶不超過3間,每間補助500—1000元。
第四章 資金籌措
第十二條 災民救助資金由救災應急資金、新災救濟資金和春荒、冬令災民生活救濟資金組成,包括中央特大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資金、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配套的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資金和社會捐贈資金(物)。
(一)救災應急資金的申請。由縣(區)民政局、財政局聯合向市民政局、財政局提出書面申請,內容包括:災害發生背景、災區初步損失情況、緊急轉移安置災民數量以及申請救災應急資金的理由和數量。
(二)新災救濟資金的申請。由縣(區)政府向市政府提出書面申請,同時縣(區)民政局、財政局向市民政局、財政局提出書面申請,申請報告必須附有災情核定后統計數據,內容包括:緊急轉移安置災民數量、因災倒塌損壞房屋數量、需衣被救濟人口數量、需治病救濟人口數量,地方各級政府已投入和計劃安排的新災救濟資金數量。
(三)春荒、冬令災民救濟資金申請。每年10月15日前和下年1月15日前,由縣(區)政府提出書面申請。同時,縣(區)民政局、財政局向市民政局、財政局提出書面申請。內容包括:農作物受災情況、需口糧救濟人口數量、需救濟糧數量,需衣被救濟人口數量、需治病救濟人口數量,地方各級政府計劃安排的救濟資金數量。
第十三條 市財政每年安排救災資金預算;各縣(區)財政根據歷年支出情況安排救災資金預算,用于對災區困難群眾的救助。
第十四條 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救災捐贈活動,為災區困難群眾募集救助款、物。
第五章 資金撥付與使用
第十五條 市民政局接到上級下撥救災資金后,連同本級救災資金,在15個工作日內提出分配方案,會商市財政局下撥各縣(區)。
第十六條 縣(區)民政局接到撥款文件后,提出撥款計劃,會商縣(區)財政局,在15個工作日內發放到災民手中,并將發放使用情況及時上報上級業務部門。
第十七條 在中央、省、市救災資金下撥到位之前,縣(區)人民政府先安排本級救災資金,解決災區群眾的春荒、冬令期間的生活困難。
第十八條 救濟資金主要用于解決災民無力克服的衣、食、住、醫等生活困難;緊急搶救、轉移和安置災民;災民倒房恢復重建;加工及儲運救災物資。
第六章 組織實施
第十九條 災民生活(醫療)救助。
(一)縣(區)民政局根據上級下撥的救災資金補助數量和本級配套資金情況等因素,在15個工作日內,對原災民救助計劃進行修改,確定政府救助對象和救助款物。其程序是:由災民所在村(居)召開村(居)民大會或村(居)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評議;由村(居)委會根據評議的結果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縣(區)民政局審批、備案;經過救助對象所在村(居)進行公示;最后形成災民救助方案。
(二)縣(區)民政局將確定的救助對象救助情況制成《災民救助花名冊》,以戶為單位建檔,其主要包括:戶主姓名、身份證號碼、需救濟情況(人數、時段、總量)、救濟款物發放情況。《災民救助花名冊》由縣(區)民政局統一印制,填報時一式兩份,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區)民政局存檔。
《災民救助花名冊》電子文本,連同災民救助方案報市民政局備案。
(三)縣(區)民政局根據《災民救助花名冊》,以戶為單位向政府救助對象發放《災民救助卡》。《災民救助卡》是針對在特定的救助時段內政府發放給救助對象的憑證,內容包括:戶主姓名、身份證號、需救濟情況(人數、時段、總量)、實際救濟款物的發放情況等。《災民救助卡》由縣(區)民政局統一印制,蓋章后發放到戶。
(四)縣(區)民政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災民救助花名冊》和救助時段向救助對象發放救災款物。災民生活救助實行實物救濟時,對采購的物資統一標識,以便監督檢查。救助對象持《災民救助卡》領取救災款物。救助對象在領取救災款物時,在《災民救助花名冊》上簽字捺印,縣(區)民政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救助對象持有的《災民救助卡》上簽字蓋章。
(五)市民政局根據縣(區)民政局上報的《災民救助花名冊》和災民救助實施方案,在10個工作日內進行匯總,形成本級災民實際救助方案,連同本級《災民救助花名冊》電子文本上報省民政廳。
第二十條 災民住房救助。
(一)災民住房救助由本人申請、村(居)委會申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縣(區)民政局審批。
(二)縣(區)民政局對經審批的建房對象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所在地張榜公布。公示的主要內容包括:補助資金數量,建房對象(戶主)名單、政策優惠、建房補助標準和補助數量,恢復重建工作進度及責任人等。
(三)縣(區)民政局將補助資金指標總額一次性落實到戶,分期撥付。
(四)縣(區)民政局督導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戶的恢復重建工作。
(五)由建房對象自行組織施工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與建房對象簽訂重建協議,確保重建進度和質量。
(六)市民政局按規定下撥各類恢復重建資金,定期通報恢復重建資金使用情況和工作進度,監督縣(區)民政局對建設對象的公示到位、資金到戶、政策落實及重建方案執行情況。
第二十一條 災民建房涉及到的相關稅費,有關部門依法予以減免。
第七章 監 督
第二十二條 實行公開、公正、民主的原則,確定救助對象后張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三條 主管部門及資金使用單位按照財經法規管好用好此項資金,做到專款專用。
第二十四條 救災資金的使用,由財政、審計、監察部門依法進行監督,嚴禁挪用、擠占,確保重點使用。
第二十五條 市、縣(區)民政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設立咨詢、監督電話,受理災區困難群眾的咨詢、投訴、舉報。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關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貪污、挪用、截留、私分救災款物的;
(二)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村(居)委會組成人員貪污、挪用、截留救災款物的,依法予以罷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章 附 則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二○○七年一月一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