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加強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保障太湖流域防洪以及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改善太湖流域生態環境,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適用范圍) 在太湖流域從事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防汛抗旱以及相關監督管理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太湖流域,包括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以下稱兩省一市)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天目山、茅山以東,以流域分水嶺為界的區域。
第三條(基本原則) 太湖流域管理遵循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環保優先、合理利用、綜合治理、科學發展的原則。
第四條(協調機制) 太湖流域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家建立健全太湖流域管理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太湖流域管理中的重大事項。
第五條(管理體制)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等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法律規定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分工,負責太湖流域管理的有關工作。
太湖流域管理局在管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監督管理職責。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和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太湖流域管理的有關工作。
第六條(地方政府責任) 國家對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實行地方人民政府目標責任制與考核評價制度。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城鄉、產業布局,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并將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防汛抗旱、水域岸線保護以及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等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第七條(科學技術) 國家鼓勵和支持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以及成果轉化推廣,不斷提高太湖流域管理的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教育表彰)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公民保護太湖的意識。
在太湖流域管理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第二章 飲用水安全
第九條(保護區劃定)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確保水量、水質安全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合理確定飲用水水源地,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并設置保護區界標。
第十條(保護區管理) 太湖流域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和水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和危險化學品、煤炭、礦砂、水泥等裝卸作業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
太湖流域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現有的違反本條規定的排污口和建設項目,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拆除或者關閉。
第十一條(巡查與監測)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日常巡查制度,并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設置水質、水量自動監測系統。
第十二條(供水設施改造)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生活飲用水國家標準的要求,組織對現有的供水設施和處理工藝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去除藻類和有機污染物的水平,保證供水水質。
太湖流域現有的供水管網老化、漏損的,應當予以改造。
第十三條(應急水源和聯網供水)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水源互補、科學調度的要求,合理規劃建設備用應急水源,推進跨行政區域的聯合供水項目建設;發生供水
安全事故后,備用應急水源應當能夠保證十五天以上的正常供水。
第十四條(應急預案編制) 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應當會同兩省一市人民政府制訂太湖流域供水安全應急預案,明確包括飲用水安全在內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應急措施,報國務院批準。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太湖流域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制訂本行政區域的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本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應急預案,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
太湖流域供水單位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制定相應的應急工作方案。
第十五條(應急預案主要內容) 供水安全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組織指揮體系;
(二)監測、預警、信息報告和處理;
(三)應急響應機制;
(四)備用應急水源啟用或者應急調水方案;
(五)資金、物資和技術等綜合保障措施。
第十六條(監測和報告) 太湖流域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飲用水水源水質以及供水設施末端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在藍藻爆發高峰期等特殊時段,應當增加監測頻次和點位,及時掌握供水水質狀況。
太湖流域市、縣人民政府發現飲用水水源水質、供水設施末端水質異常,可能影響供水安全時,應當立即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并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
第十七條(應急機制啟動)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認發生供水安全事故的,應當立即啟動本行政區域的供水安全應急預案。
發生下列供水安全事故,由兩省一市人民政府商太湖流域管理局啟動太湖流域供水安全應急預案:
(一)發生特別重大水污染事故的;
(二)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發生重大水污染事故的;
(三)可能影響上海、
杭州、
無錫、
蘇州、
常州、
嘉興、
湖州等太湖流域主要城市供水安全的。
第十八條(應急措施) 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啟動后,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法采取下列應急措施,優先保障居民生活飲用水:
(一)臨時限制取水、用水、排水;
(二)統一調配瓶裝水等清潔水源;
(三)征用治污、供水等所需設施;
(四)責令有關單位采取停止排放水污染物等措施;
(五)對水資源實施行政區域內應急調度。
第十九條(流域應急調度) 太湖流域供水安全應急預案啟動后,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依法實施應急調度,并可以對下列水工程下達應急調度指令,水工程管理單位必須服從:
(一)太湖湯婁水閘、濮婁水閘、幻婁水閘、羅婁水閘、大錢口水閘、瓜涇口、犢山樞紐、胥口水利樞紐,梅梁湖泵站,望虞河望亭水利樞紐、常熟樞紐、琳橋港樞紐、冶長涇閘、虞山船閘、永昌涇閘,太浦河太浦閘以及泵站、東導流德清大閘、洛社閘、鲇魚口閘、青山閘、吳沈門閘、城南閘、城北船閘;
(二)太浦河陶莊樞紐、大舜樞紐、丁柵樞紐、北窯港水利樞紐等水工程;
(三)環太湖、望虞河、新孟河六米以上口門的其他水工程。
第三章 水資源管理與保護
第二十條(原則和責任) 太湖流域水資源配置與調度遵循總量控制、水位控制和統一調度、分級負責的原則,由太湖流域管理局對流域水資源實行統一調度。
太湖流域水資源調度方案和調度指令的執行,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和太湖流域管理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主要領導負責制。
第二十一條(調度方案) 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根據太湖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商兩省一市人民政府制訂水資源調度方案,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
水資源調度方案批準實施前,太湖流域水資源調度按照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引江濟太調度方案及有關年度調度計劃實施。
水資源調度應當首先滿足太湖流域居民生活飲用水,兼顧工業、農業、生態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維持太湖合理水位,促進水體循環,提高太湖流域水環境容量。
第二十二條(調度權限) 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水工程,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會同當地省、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水資源調度。
前款規定以外的太湖流域其他水工程,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管理權限實施水資源調度。
第二十三條(取水總量控制)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遵守太湖流域管理局下達的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取水總量控制指標,取水總量已經達到控制指標的,不得再批準新增取水或者下達新增取水計劃。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每年3月1日前,將本行政區域在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上一年度取水許可總量控制執行情況、本年度取水計劃建議以及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水工程取水情況報太湖流域管理局。
第二十四條(水資源論證) 太湖流域需要取水的建設項目進行水資源論證時,應當評估取水對流域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合理選擇取水水源,制訂節水減排措施,并依法辦理取水許可手續。
太湖流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以及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當與流域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由水資源論證單位進行科學論證并依法報批。
第二十五條(水功能區劃) 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會同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流域綜合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擬定太湖流域主要湖泊、河道水功能區劃,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查后報國務院批準,并向社會公告。
太湖流域其他湖泊、河道的水功能區劃,由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擬定,經征求太湖流域管理局意見后,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向社會公告。
水功能區劃如需調整,應當按照原編制程序經原批準機關或者其授權的機關批準。
第二十六條(水功能區保護) 太湖流域編制養殖、航運、旅游等相關涉水規劃,應當遵守經批準的水功能區劃。
在太湖流域從事建設和開發利用活動,不得影響水域使用功能和水功能區確定的水質目標;暫未劃定水功能區的,不得影響已劃定水功能區的相鄰水域使用功能。
在太湖開展水上旅游、水上運動、圍網養殖等開發利用活動的,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在作出行政許可決定前就其是否符合水功能區保護要求征求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意見,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提出書面意見;太湖流域管理局認為其不符合水功能區保護要求的,有關主管部門不得作出行政許可決定。
第二十七條(水功能區監督檢查)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加強對水功能區保護情況的監督檢查,定期公布水功能區水資源狀況;發現水功能區未達到水質目標的,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
太湖入湖河道控制斷面水質劣于水質目標時,在不影響防洪安全的情況下,應當關閉入湖口門,并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治理。
第二十八條(河網整治與水體清淤)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太湖流域綜合規劃以及國務院批準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等的要求,組織對太湖流域湖泊、河道的定期疏浚,加快太湖水體交換,維護太湖的自然凈化能力。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采取環保型清淤措施,定期清理太湖及其出入湖河道底泥;清理的淤泥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資源化利用。
第二十九條(節約用水)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用水定額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的消耗,提高用水效率,鼓勵回用再生水以及綜合利用雨水、海水和微咸水。
需要取水的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應當在水資源論證報告書中明確節約用水方案,并配套建設節約用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第三十條(地下水資源保護1)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土資源部門,根據太湖流域地下水開采狀況、地下水位變化、地面沉降及其他地質災害、地表水源替代等情況編制地下水禁止開采區、限制開采區劃定和調整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予以公告。
地下水禁止開采區內禁止開鑿深井,已經開鑿的深井,當地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在兩省一市人民政府規定的禁止開采期限前組織關閉;地下水限制開采區內應當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不得新增深井數量。
第三十一條(地下水資源保護2) 國家將太湖流域深層承壓地下水作為應急及戰略儲備水源,除地表水源無法滿足居民生活飲用水地區和供水安全事故應急用水外,嚴禁開采深層承壓地下水。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深層承壓地下水開采量、水位、水質的監測與管理;對依照前款規定開采的深層承壓地下水,應當定期組織回灌,回灌水質必須達到生活飲用水國家標準。
第四章 水污染防治
第三十二條(總量控制) 國家對太湖流域重點水污染物實行排放總量控制。
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組織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水功能區劃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核定太湖流域納污能力,向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太湖及其出入湖河道限制排污總量意見。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等確定的階段水質目標和有關要求,并充分考慮太湖及其出入湖河道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制訂本行政區域削減和控制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計劃,經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批準,并由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抄送太湖流域管理局。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年度削減和控制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計劃確定的控制指標分解并下達到太湖流域各市、縣;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核定其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濃度控制指標以及年度削減計劃。
第三十三條(排污總量檢查)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削減和控制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計劃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并根據職責定期向社會公布。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定期開展太湖流域水污染調查和評估。
第三十四條(其他水污染物總量控制)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控污、減排的要求,制訂本行政區域其他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年度控制指標,經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核后,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并由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抄送太湖流域管理局。
第三十五條(特別排放限值)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的需要,制定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并商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確定公布在太湖流域執行特別排放限值的具體地域范圍。
在前款規定的地域范圍內排放水污染物的,應當遵守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第三十六條(落后企業淘汰) 禁止在太湖流域設立下列企業:
(一)年產五萬噸以下的廢紙造紙以及草、棉化學制漿企業;
(二)年產八十萬標張以下的制革企業;
(三)年產一萬噸以下的酒精和淀粉生產企業;
(四)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印染、煉油、電鍍、水泥、玻璃等排放水污染物的企業;
(五)不能實現水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的其他企業。
現有的違反前款規定的企業,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一年內組織關閉。
國家制定更為嚴格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七條(污染防治措施1) 主要入太湖河道自河口上溯十千米至五十千米河道岸線內及其岸線兩側各一千米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化工、醫藥等企業和項目;
(二)新設排污口;
(三)擴大圍網養殖規模。
第三十八條(污染防治措施2) 太湖岸線內及其岸線周邊五千米內,淀山湖等兩省一市其他行政區域邊界湖泊岸線內及其岸線周邊兩千米內,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河道岸線內及其岸線兩側各一千米內,其他主要入太湖河道自河口上溯十千米河道岸線內及其岸線兩側各一千米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劇毒物質或者危險化學品貯存、運輸設施;
(二)設置廢物回收場、有毒有害物品倉庫、堆棧或者垃圾填埋場;
(三)設置高爾夫球場或者水上餐飲經營設施;
(四)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或者設置排污口,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除外;
(五)超出兩省一市人民政府規定的養殖范圍、養殖規模設置圍網、網箱養殖設施或者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
現有的違反前款規定設置的設施,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關閉或者拆除。
第三十九條(排污口登記) 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組織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設置在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和兩省一市行政區域邊界水域的排污口進行核查登記;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對設置在太湖流域其他湖泊、河道的排污口進行核查登記。對污染嚴重和違法設置的排污口,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予以處理。
太湖流域管理局和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匯總排污口核查登記情況,建立監督管理檔案。
第四十條(新建排污口) 在太湖流域湖泊、河道新建、改建、擴建排污口,應當經有
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太湖流域管理局同意后,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審批有關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排污口設置審查應當考慮對所在水域防洪、供水和水質的影響,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意見應當及時抄送排污口設置審查部門。
第四十一條(排污管理) 直接或者間接向太湖流域水體排放水污染物的單位,不得超過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經核定的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并應當按照規定設置便于檢查、采樣的規范化排污口,懸掛標志牌。
禁止私設暗管、私設排污管線或者采取其他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四十二條(重點單位監控)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商有關部門制定并公布本行政區域內向太湖流域水體排放水污染物單位的重點監控名單。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監督列入重點監控名單的水污染物排放單位安裝自動監控裝置,對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濃度進行實時監控。
第四十三條(農業面源治理)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減少太湖流域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太湖流域水產養殖的管理,合理確定養殖規模,推廣循環水養殖、不投餌料養殖等生態養殖技術;太湖岸線內應當逐步取消圍網養殖。
太湖流域畜禽養殖場、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小區應當配套建設沼氣池等廢棄物利用設施,對養殖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循環利用。達到兩省一市人民政府規定規模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還應當配套建設污染防治設施。
第四十四條(污水收集)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建設公共污水管網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現雨水、污水分流。在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五年內,太湖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鎮和重點建制鎮生活污水應當全部納入公共污水管網并經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處理,不得直接向水體排放。
太湖流域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為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居民點配備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設施,并對收集的污水、垃圾進行集中處理。
禁止在太湖流域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
第四十五條(污水處理) 太湖流域新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同步建設除磷脫氮設施;現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不符合除磷脫氮深度處理要求的,應當在本條例施行之日起一年內進行改造。
污水集中處理單位應當對處理污水產生的污泥等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資源化利用,避免二次污染。
國家鼓勵污水集中處理單位配套建設再生水利用設施。
第四十六條(船舶排污管理) 在太湖流域航行的船舶應當配備污水、廢油、垃圾、糞便等污染物、廢棄物收集設備與器材;未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環境污染證書、文書的船舶以及運輸劇毒物質、危險化學品的船舶,不得在太湖流域航行。
太湖流域各港口、碼頭、裝卸站和船舶修造廠應當配備船舶污染物、廢棄物接收設施和必要的船舶水污染應急設施。
船舶水污染事故發生后,當地人民政府和海事管理機構應當立即采取應急處置措施,減輕事故對太湖流域水體的危害。
第四十七條(藍藻治理) 太湖藍藻等有害物質由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打撈。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建專業打撈隊伍,負責當地重點水域的打撈。打撈的藍藻等有害物質應當運送至縣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專門場所,并通過制成有機肥料等方式予以回收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理。
國家鼓勵運用生物防治等方式對藍藻進行生態防治。
第五章 防汛抗旱與水域、岸線保護
第四十八條(防汛抗旱指揮機構) 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等共同組成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在國家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的領導下,統一組織、指揮、指導、協調和監督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其具體工作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承擔。
第四十九條(洪水調度方案) 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會同兩省一市人民政府,制訂太湖流域洪水調度方案,報國家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批準。
太湖流域洪水調度方案是太湖流域防洪調度的基本依據。
第五十條(防洪調度) 太湖流域發生洪澇災害時,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水工程,由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直接下達防洪調度指令;太湖流域其他水工程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按照職責下達防洪調度指令。
太湖流域發生超標準洪水等緊急汛情時,由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組織有關省、直轄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會商提出處理意見,報國家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批準后執行。
第五十一條(抗旱調度) 太湖流域發生干旱災害時,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和兩省一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當根據需要,按照規定的職責權限采取抗旱減災措施。
太湖流域發生特大干旱時,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可以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水工程直接下達應急調度指令。
第五十二條(相對人義務) 依法下達的調度指令以及采取的應急管理措施,水工程管理單位等必須服從。
在防汛抗旱期間發生供水安全事故,需要應急調水的,由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統籌調度。
第五十三條(水文測驗數據爭議解決) 太湖水位以及與太湖流域調度有關的其他水文測驗數據,以國家基本水文測站的測驗數據為準;未設立國家基本水文測站的,以太湖流域管理局確認的水文測驗數據為準。
第五十四條(湖區岸線管理) 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組織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制訂岸線利用管理規劃,明確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岸線劃定、利用、管理要求,并征求兩省一市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環保、海事等部門意見后,報國務院或者其授權的部門批準。
太湖流域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岸線利用管理規劃,依法組織劃定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岸線,設置界標,并報太湖流域管理局備案。
太湖流域其他湖泊、河道岸線由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組織劃定,并抄送太湖流域管理局。
第五十五條(水域、灘涂占用管理) 除符合太湖流域綜合規劃和岸線利用管理規劃的防洪、抗旱、供水、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公益性建設項目外,禁止在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岸線內興建其他建設項目。
依照前款規定興建公益性建設項目不得縮小水域面積,不得降低行洪和調蓄能力,不得擅自改變土地、水域使用性質,并應當同時興建等效替代工程或者采取其他功能補救措施。
第五十六條(臨時占用管理) 需要臨時占用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岸線內水域、灘涂的,應當報經太湖流域管理局審查同意后辦理相關審批手續。臨時占用水域、灘涂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確需延期的,經原審查機關同意,延長期限不得超過一年。
臨時占用期限屆滿前,建設單位應當及時恢復水域、灘涂原狀。
第五十七條(圩區管理) 太湖流域圩區建設、治理應當符合流域防洪要求,合理控制圩區治理標準,統籌安排圩區外排水河道規模,嚴格控制聯圩并圩,禁止縮小圩區內水面率。
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指導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圩區建設治理方案。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和兩省一市行政區域邊界河道的圩區建設治理方案在批準前,應當征得太湖流域管理局同意。
第五十八條(圈圩、圍湖造地清理) 禁止在太湖岸線內圈圩或者圍湖造地;現有圈圩不得加高、加寬圩堤,現有圍湖所造土地不得墊高土地地面。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在本條例施行之日起兩年內編制太湖岸線內現有圈圩和圍湖所造土地的清理工作方案,經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在一年內組織實施。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九條(城鄉產業布局)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太湖流域城鄉布局,科學確定村鎮布局與規模,促進太湖流域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綜合運用調控手段,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水的落后產業,發展環保型現代工農業,引導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提高水污染防治設施的規模效益。
第六十條(生態修復1)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保護和改善太湖生態環境,在太湖岸線外延五百米范圍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周邊一千五百米范圍內和太湖出入湖河道岸線兩側各兩百米范圍內,應當建設生態防護林,有條件的入湖河道河口應當建設生態前置庫。
第六十一條(生態恢復2)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等應當開展綜合治理,促進太湖流域濕地保護和生態恢復。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漁業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太湖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狀況、重要漁業資源繁殖規律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需要,實行禁漁區和禁漁期制度,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并劃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第六十二條(地區間生態效益補償) 超過重點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兩省一市行政區域邊界斷面水質未達到階段水質目標的,上游地區人民政府應當對下游地區人民政府予以補償;未超過重點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兩省一市行政區域邊界斷面水質達到階段水質目標的,下游地區人民政府應當對上游地區人民政府予以補償。補償方式由兩省一市人民政府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國家可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予以補償。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兩省一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十三條(污水處理費) 向公共污水管網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污水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繳納污水處理費。污水處理費在收取水費或者水資源費時一并征收并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專項用于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和維護。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污水集中處理單位處理污水的水質達標情況進行監測;監測合格的,由縣級人民政府財政主管部門根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核定的達標水質以及水量定期核撥污水處理費。
第六十四條(污水處理補貼) 國家保證污水集中處理單位獲得與其處理污水達標水質以及水量相適應的收入。污水集中處理單位收入不能補償其正常運營成本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給予適當補貼。
污水集中處理單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條件的,可以享受相應稅收優惠政策。
第六十五條(排污權交易) 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本行政區域內推廣水污染物排放指標的初始有償分配和交易。
第六十六條(企業扶持) 國家鼓勵太湖流域現有企業按照清潔生產要求進行技術改造。對自愿實施技術改造減少水污染物排放的企業,以及自愿關閉、搬遷、轉產的水污染物排放企業,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財政、稅收、信貸、政府采購等措施予以鼓勵和扶持。
國家鼓勵太湖流域排放水污染物的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制定。
第六十七條(轉產轉業農民扶持) 太湖流域因清理漁業圍網養殖、畜禽養殖,實施退田還湖、退漁還湖等而轉產轉業的農民,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補貼和扶持,并通過勞動技能培訓、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
因實施農藥、化肥減施工程等導致農民收入減少或者支出增加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補貼。
第七章 監測與監督
第六十八條(目標責任考核) 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對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執行情況進行年度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報國務院。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下一級人民政府目標責任執行情況的年度考核。
第六十九條(信息監測和共享) 國家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標準和方法、統一信息發布的要求,建立太湖流域監測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
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組織兩省一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等,合理規劃建設監測站點和信息交換平臺。
太湖流域年度監測報告以及突發事件等重要監測信息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授權發布。常規監測信息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權限發布。
第七十條(超標地區管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關部門應當暫停辦理兩省一市相關行政區域或者太湖出入湖河道沿線區域可能產生污染的建設項目的審批、核準以及有關環境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和排污口設置審查等手續,并及時通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
(一)兩省一市行政區域邊界斷面、太湖出入湖河道控制斷面、水功能區水質未達到階段水質目標的;
(二)排污總量超過控制指標的;
(三)未按時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
(四)未完成重點水污染物排放削減和控制計劃的;
(五)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不符合要求的;
(六)違法違規審批造成嚴重后果的。
第七十一條(監督檢查)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和太湖流域管理局,應當依照本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加強對太湖開發、利用、保護、治理行為的監督檢查,并按照管轄權限查處違法行為。
第七十二條(聯合執法巡查)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和太湖流域管理局,可以建立聯合執法巡查制度。聯合執法巡查發現應當由其他部門處理的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通報有關部門進行查處。
第七十三條(執法監督)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本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日常監督和執法檢查,及時糾正、處理發現的問題,并將日常監督和執法檢查情況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
第七十四條(舉報和控告)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違反本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舉報。
接到舉報的部門對屬于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應當及時依法處理,對于實名舉報,應當及時答復;對不屬于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應當及時移交有權處理的部門,有權處理的部門應當立即處理,不得推諉。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五條(地方政府責任) 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不依法履行供水安全監測、報告、預警職責,或者發生供水安全事故后不及時采取應急措施的;
(二)不依法履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控制職責,或者不依法組織關閉違法企業、拆除違法設施的;
(三)其他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職責的行為。
第七十六條(政府部門責任)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以及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違反取水許可總量控制要求批準新增取水或者下達新增取水計劃的;
(二)不依法履行監測職責,或者發布虛假的監測信息的;
(三)不依法組織清理太湖岸線內圈圩、圍湖造地的;
(四)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
(五)其他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職責的行為。
第七十七條(流域管理機構責任) 太湖流域管理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不依法實施供水安全應急調度的;
(二)不依法履行水功能區、排污口管理職責的;
(三)不依法組織制訂調度方案、岸線利用管理規劃的;
(四)不依法履行監測職責的;
(五)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
(六)其他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職責的行為。
第七十八條(不服從調度責任) 太湖流域水工程管理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拒不服從調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可以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太湖流域管理局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九條(破壞水資源責任1)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或者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采取補救措施;拒不改正或者拒不采取補救措施的,處兩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并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或者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代為采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一)擅自占用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岸線內水域、灘涂或者臨時占用期滿后不及時恢復原狀的;
(二)擅自在地下水禁止開采區開鑿深井的;
(三)擅自在太湖開展水上旅游、水上運動等開發利用活動的。
第八十條(破壞水資源責任2) 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在太湖以及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湖泊、河道岸線內興建建設項目,或者在太湖岸線內圈圩的,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或者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采取補救措施;拒不改正或者拒不采取補救措施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并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或者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代為采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第八十一條(水污染責任1)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關閉,采取補救措施;拒不關閉的,強制關閉;拒不采取補救措施的,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代為采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已經確定執行太湖流域特別排放限值的地域范圍內排放水污染物不遵守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采取補救措施;拒不采取補救措施的,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代為采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第八十二條(水污染責任2)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一)項、第三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采取補救措施,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拒不采取補救措施的,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并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代為采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第八十三條(水污染責任3) 污水集中處理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弄虛作假,冒領污水處理費或者財政補貼的,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財政主管部門予以沒收,并處違法行為涉及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在太湖流域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的,由太湖流域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予以沒收,可以并處違法行為涉及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
第八十四條(銜接條款) 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給他人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依法承擔
民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漁業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九章 附 則
第八十五條(水工程管理) 太湖流域重要控制性水工程管理權限劃分目錄,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會同兩省一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制訂,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第八十六條(施行日期) 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