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條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司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并根據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犯罪的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法制教育。
對于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未成年學生,在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學籍。
【釋義】本條是關于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遵循的方針、原則和刑事訴訟中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的訴訟保障,以及在人民法院判決生效前,不得取消未成年學生學籍的規定。
本條第1款是關于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所遵循的方針和原則的規定。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重要的社會問題。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處罰適當與否,不僅關系到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前途,而且還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其意義超出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處罰的本身。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適用刑罰,一方面是對其所犯罪行的懲罰;但是更主要的是通過對其犯罪的追究,起到對其教育、感化和挽救的目的。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是我國刑事審判活動中一慣堅持的方針和原則,是新中國幾十年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199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8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上述方針和原則是對我國數十年的懲治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司法實踐的總結和寶貴的經驗,實踐證明,這是適合我國國情,適宜于懲罰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實際需要的。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主要是從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理、心理特點考慮。未成年人的生理發育還不成熟,還處在健康成長的階段,對于外界事物的影響反應較為激烈,容易沖動,不能夠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產生過激行為,但由于其還處于沒有發育成熟期,其所造成的危害與成年人犯罪存在著程度的不同。未成年人心理發育不成熟主要表現在認識能力較低和控制能力較差。認識能力是指行為主體對行為的性質、后果的判斷能力,也是對主體進行處罰的基礎。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心理尚未成熟,社會閱歷低,受認識能力的限制,對其行為的社會意義不能有深刻的認識,缺乏正確的是非標準,而對違法性缺乏正確認識的最明顯證明就是犯罪的未成年人很少存在預謀的犯罪,其犯罪動機往往也非常幼稚,甚至存在著善良的可能。同時,由于年齡的限制,未成年人的控制能力也比較差,在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很容易實施犯罪行為,或者被他人所指使和利用。但由于未成年人未成熟的生理、心理特點,其又容易接受教育,只要認真地進行教育、感化、挽救,可以轉變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思想,真正做到挽救未成年人的目的。
強調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其目的立足于教育犯罪的未成年人,而不是注重懲罰。使其正確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促使其做深刻的反省,變為改造中的動力。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首先結合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思想實際,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以糾正錯誤,轉變思想。其次要做好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認罪服法和法制教育,這種教育應當貫穿于刑事訴訟活動的全過程,反復進行,以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為主要教材,結合其本身進行教育,使其逐步樹立法制觀念,認識到法律的權威,聯系自身的違法犯罪事實,認識其危害,做到認罪服法。最后,還要進行道德品質和人生觀教育。通過道德品質教育,使其懂得道德是與法律相輔相成,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內容,學會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清是非,告別昨天,爭取重新做人。
感化,是指對犯罪的未成年人,用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倫理去關懷、教育,感染犯罪的未成年人認識到自己所犯的罪行和對社會的危害,使其痛改前非,決心重新做人,也便于對其今后的改造。在實踐中,還要按照黨的方針政策,關心和幫助他們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困難,使他們真正感覺到人民政府是真心實意地挽救他們,法律對其懲罰的目的在于教育。感化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精神方面,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嚴禁體罰虐待,認真做好思想工作,起到醫治心靈創傷的作用。物質方面,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做好衛生、醫療等方面的工作。總之,感化的核心是從感情入手,以情感人,由通情而達理,轉化他們的思想。
挽救,就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司法工作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相信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可以挽救過來的,要依照法律的規定和黨的方針政策,有針對性的進行各項挽救工作,其目的是最終使犯罪的未成年人樹立重新做人的觀念。在實踐中,司法工作人員要深入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實際生活,做好社會調查,認真走訪犯罪的未成年人所在的家庭、學校、城市居民委員會或者農村村民委員會,向其家長、同學、鄰居進行詳細的了解,了解犯罪的未成年人平時的表現,如學習情況、與同學朋友的關系如何等,并結合法律的有關規定,力爭在根本上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使其真正做到相信法律、相信政府,認罪服法。最終達到預防犯罪、減少犯罪的目的。
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是我黨懲罰犯罪的未成年人所一貫堅持的原則,實踐證明也是行之有效,適合我國國情的。未成年人本身還處在成長發育的階段,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影響的沖擊,特別處在市場經濟的社會中,未成年人容易被他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追究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的過程中,要認真貫徹堅持教育為主的原則,通過教育使未成年人認識犯罪的危害性,這是指導未成年人重新做人、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途徑。在堅持教育為主的同時,還必須輔以必要的懲罰手段,使未成年人懂得其犯罪行為的后果和應當承擔的責任,懂得法律的嚴肅性,懂得一切危害社會的行為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受到懲罰的,通過必要的懲罰進一步提高其法制觀念,進一步推動對懲罰對象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懲罰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手段。但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懲罰,應當嚴格依照法律的有關規定,本著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對其進行適當的懲罰。懲罰的實質也是教育,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與懲罰,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本條第2款是關于在刑事訴訟中司法機關對未成年人的訴訟保障以及對其進行法制教育的規定。
由于受其年齡、智力、社會經驗等方面的限制,犯罪的未成年人缺乏判斷是非、合法與違法、罪與非罪的界限的能力,在刑事訴訟中,不能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保障自己的訴訟權利。因此,法律應當作出特別規定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
根據《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的有關規定,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司法機關應當向未成年人告知其有權獲得法律幫助,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犯罪的未成年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如果未成年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如果未成年被告人系聾、啞或者少數民族,司法機關還要為其指定手語或者口語翻譯,以保障其訴訟權利的實現。同時,在審理過程中,對于14歲以上不滿16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16歲以上不滿18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
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制教育,是司法機關通過長期司法實踐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犯罪的未成年人生理、心理還不成熟,對自己行為的認識比較膚淺,對合法與違法,以及罪與非罪界限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由司法工作人員有針對性的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必要的法制教育。這也是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的具體體現,是司法工作人員的一項法定義務,也是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需要,更是保證辦案質量的要求。堅持有針對性的法制教育,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在訴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向犯罪的末成年人進行法制教育,向其宣傳有關的法律規定和黨的方針政策,在他們的心靈中投以法制的種子,促其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以促使他們與司法工作人員配合,承認犯罪,揭露犯罪,幫助司法工作人員及時查明案件真相,以維護社會秩序的良好運轉。
本條第3款是關于在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前,不得取消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未成年學生學籍的規定。
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處在學習階段,學校對其人生的發展極為重要,可以說是其成長的堅實基礎。只要有希望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學校就應當努力去履行教育的義務。對于被采取強制措施的未成年學生,在人民法院的有關判決生效前,不要取消其學籍,即使是人民法院作出了有罪判決生效后,對于不在監管場所服刑的未成年人,也可以考慮保留其學籍,使其繼續接受教育。
這里所說的“刑事強制措施”主要是指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刑事拘留和逮捕。拘傳,是指司法機關采用強制方式,包括使用戒具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帶到指定地點進行詢問。拘傳的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同時也不得以連續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是指以保證人擔保或者交納保證金的形式來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傳訊、審判時及時到案并不串供、不干擾證人作證的強制措施。監視居住,是指司法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固定于自己的住處或者指定的居所,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不得會見他人,在傳訊時及時到案,不得進行干擾證人作證等妨害訴訟正常進行的行為,并由公安機關予以監視的一種強制措施。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機關在緊急的情況下,對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依法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強制性措施,其目的是為了及時地抓獲現行犯罪分子和重大嫌疑分子,及時取得罪證,查明案情,防止新的危害發生,保證偵查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刑事訴訟法第61條的規定,公安機關對于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覺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四)犯罪后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逮捕,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而依法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這里所說的“判決生效”是指有罪判決的生效。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判決生效”分三種情形:一是指在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后,自被告人收到判決書起10日內、收到裁定書起5日內沒有提出上訴,以及人民檢察院收到判決書起10日內、收到裁定書起5日內沒有提出抗訴時,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者裁定自動生效;二是指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被告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案件所作的判決和裁定,一經宣布,即發生法律效力,應當交付執行;三是指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的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無論是按第一審程序還是按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都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都立即發生法律效力。至于無罪判決,被告人已被人民法院認定無罪,當然不存在取消其學籍的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
2015-12-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葡萄牙共和國關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條約》的決定
2007-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關于修改2002年6月7日在圣彼得堡(俄羅斯聯邦)簽署的〈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的議定書》的決定
2006-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失效]
1982-11-1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04-28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修訂)
2006-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2004)
2004-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關于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合作協定》的決定
2004-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2000-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辭去代表職務的辦法的決定
1999-01-30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992-04-03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
1982-12-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國務院關于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的決議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4-08-28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登記管理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
2017-02-07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實施細則
2017-12-06關于印發《供電企業信息公開實施辦法》的通知
2014-03-10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3-07國務院關于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
2013-08-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襄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3-01-01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6-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2年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要點的通知
2012-05-15國務院三網融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三網融合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2010-08-02關于2010年糾風工作的實施意見
2010-04-09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殘聯等部門和單位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03-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采取綜合措施對耐火粘土螢石的開采和生產進行控制的通知
2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