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發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臨床上以高熱、休克、出血和腎臟損害為特征。
近年來,我國流行性出血熱疫區不斷擴大,發病人數逐年增多,在林區、墾區、水旱糧食雜作區和城市郊區均可出現流行或暴發流行,秋末冬初為發病高峰季節,部分地區在五、六月可出現發病小高峰,以青壯年發病最多,對疫區人民健康危害較大。
當前,防治本病仍缺乏經濟、簡便有效的措施。因此,必須在各級政府領導下,組織衛生、農林、水利、農墾、糧食等部門協同作戰,開展衛生宣傳,普及防病知識,采取以滅野鼠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落實“三早一就”的診治措施,積極搶救危重病人,是降低發病率和病死率的關鍵。
預防部分
近年的科學研究和多年的實踐證明,黑線姬鼠是流行性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但對家鼠和其他野鼠也不能忽視 。 本病的傳播途徑可能是動物源性傳播(通過破損皮膚、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和蟲媒叮咬傳播,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因此。要預防控制本病的流行,主要是降低鼠類密度,切斷傳播途徑和作好個人防護。
一、 滅鼠防鼠
滅鼠是當前預防和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要根據鼠類生態習性和目前對本病流行規律的認識,抓住滅鼠的有利時機,大力開展群眾性滅鼠防病保糧活動,一年大搞幾次突擊,使鼠類密度在流行高峰季節前有大幅度地下降。滅鼠工作面廣量大,要根據疫區自然地理條件,全面規劃,合理部署,反復進行。滅鼠工作要室內野外兼顧,以滅野鼠為主;重疫區與輕疫區兼顧,以重疫區為主(包括野外工地)。滅鼠方法要因地制宜,一般可采用以下幾種:
(一)挖洞、水灌、捕打以及使用各種捕鼠工具滅鼠。
(二)毒餌滅鼠: 野外可選用5%磷化鋅,0.3%1081,2‰ 敵鼠納鹽或1%毒鼠靈等;室內可選用3%磷化鋅,0.5‰敵鼠鈉鹽等。毒餌投放方法,可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采取洞內投毒或洞外布放。毒餌滅鼠時,要很好組織,注意安全,防止人畜中毒。在同一地區反復毒鼠時,毒鼠藥的種類要交替使用,餌料種類也要經常更換,避免鼠類拒食。同時,還應注意保護鼠類天敵和防止造成環境污染。
(三)鼠洞內薰殺滅鼠:可用磷化鈣、磷化鋁、氯化苦和煙炮等。
(四)生態滅鼠:結合農業生產,精耕細作,鏟除雜草, 處理小片荒地、 土丘、墳地、高埂,盡可能減少水旱糧食雜作,從而改變源地的生態條件,減少鼠類棲息場所及生存繁殖條件,降低鼠類密度。
在大力開展滅鼠的同時,還應作好防鼠工作,主要措施是:搞好室內外衛生,保管好糧食、食品,防止鼠類污染;秋收季節提倡快收、快打、快運、快藏。避免谷物在田野和谷場長期堆放,以減少鼠類棲息污染的機會;野外住宿場所應搭簡易棚舍,睡高鋪或半高鋪,必要時可挖防鼠溝。
二、滅螨防螨
根據各地具體條件 , 可對重疫區的野外工地及其他野外住宿場所或重點社隊的疫源地,應用有機磷等有效藥物滅螨。
要保持居住場所通風、干燥、清潔衛生,減少螨類孳生,避免螨類叮咬。
三、加強個人防護
凡是在疫區從事野外勞動或施工的人員及從事流行性出血熱防治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員,必須加強個人防護,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一)不直接用手接觸鼠類,對捕打或毒死的鼠應深埋或燒掉。
(二)在疫區野外作業時,要穿上襪子,扎緊褲腿、袖口和腰帶,不要坐臥草地或草堆,盡量防止鼠體外寄生蟲爬到身上;皮膚露出部位可涂防蚊油,有防螨的作用。
(三)注意飲食衛生,鼠類污染過的食物或餐具,要經過徹底消毒后,方可食用。
(四)在勞動或實驗操作時,要防止皮膚破損,如有破傷,應即刻進行處理。
(五)從事流行性出血熱研究的實驗室、動物房,要建立健全嚴格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嚴防實驗室感染。
四、野外作業工地的預防措施
各水利、農墾、國防施工及其他野外作業工地,應預先對該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如處在流行性出血熱疫區內或可疑疫源地內,必須采取預防措施,主要是以滅鼠防鼠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一)在野外生產和建設時,應盡可能住民房,不住工棚。
(二)建立工棚時,其位置應選擇地勢高、干燥向陽的地方。工棚不要建在舊堤、土丘、墳地、田埂、土坑等鼠洞密集的地方,應盡量避免建在剛剛收割完農作物的田地里。
(三)在搭建工棚前,要平整土地,鏟除雜草,清除鼠洞,進行滅鼠和挖防鼠溝。
(四)工棚要搭成“介”字形,并和糧倉、廚房分開。
(五)要做到睡高鋪,不睡地鋪,鋪位距離地面不應低于兩市尺,鋪位不靠墻,鋪下不放雜物和食品,鋪草要經噴撒藥物處理后,方可使用。
(六)管好飲食衛生,確保食物、餐具不被鼠類及其排泄物污染。
診斷和治療部分
一、早期診斷
流行性出血熱,迄今尚無特異性診斷方法,為減少漏診、誤診,根據下列幾點做為早期診斷的依據。
(一)流行地區,流行季節遇有發熱者應考慮到本病之可能;
(二)發熱伴有三痛(頭痛、腰痛、全身痛或眼眶痛)及/或全身困倦無力者;
(三)發熱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者;
(四)體癥:三紅(面、頸、胸)、酒醉貌、軟腭及腋下等部位出血點,或皮膚劃痕征陽性者;
(五)尿蛋白呈陽性,并進行性增多(尿蛋白陽性者,應多次復查);
(六)血象:三病日內白細胞總數多屬正常或偏低,繼以增高,部分病人可有類白血病樣反應,出現異形淋巴細胞;血小板減少。
二、診斷依據
(一)流行病學資料:流行季節,于發病前一周至兩月曾在疫區居住或逗留過;有與鼠類接觸或曾食鼠類接觸過的食物。
(二)感染中毒癥狀:起病急,呈熱病容,伴有“三痛”和消化道等癥狀。
(三)毛細血管中毒癥:顏面、頸部、上胸部充血潮紅,重者呈酒醉貌;結合膜、咽部及軟腭充血、出血;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見散在,條索狀及簇狀出血點。
(四)滲出體癥:球結合膜、咽部及面部因滲出而水腫。
(五)腎臟損害:尿中出現蛋白,且逐漸增多,有紅細胞、管型或膜狀物;出現少尿或少尿傾向;非蛋白氮升高。
(六)血象: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隨病程進展,繼以增高,可出現異形淋巴細胞;血小板下降。
(七)典型經過:多數病人具有發熱、低血壓、少尿、多尿及恢復五期經過、如經過合理治療或輕型病例可不出現低血壓及少尿,但應具備發熱期及多尿期。
三、臨床分型
(一)輕型
1.體溫在39℃以下,其中毒癥狀輕;
2.血壓接近正常范圍;
3.除皮膚與粘膜有較明顯的出血點外,其他處無明顯出血現象;
4.腎臟損害輕微,尿蛋白在“十~廿”者,不出現少尿現象或有少尿傾向,后期出現多尿現象;
(二)中型
1.體溫在40℃以內,全身中毒癥狀較重,有明顯的球結膜水腫。
2.病程中,有收縮壓低于90毫米汞柱,或脈壓差小于26毫米汞柱者;
3.皮膚、粘膜及其他部位有明顯出血現象;
4.腎臟損害明顯,尿蛋白可達“卅”,有明顯的少尿期及多尿期者。
說明:如五期中只跳越低血壓期或少尿期,雖第一條及第三條未達到中型的標
準,亦列入此型,而不定為輕型。
(三)重型
1.體溫在40℃或40℃以上,全身中毒癥狀及外滲現象嚴重或出現中毒性精神癥狀,如譫妄、幻覺等;
2.病程中收縮壓低于70毫米汞柱,或脈壓差小于20毫米汞柱,并呈現臨床休克過程者;
3.出血現象較重,如皮膚瘀斑,腔道出血(如嘔血、便血、咯血、肉眼血尿);
4.腎臟損害嚴重,尿蛋白可達“卅~四十”,少尿期持續在五日以下,或無尿在48小時以內者,或出現膜狀物者;
說明:1.凡具備上述第一條及其他任何二條者,均列入此型。2.凡有兩期或三期重疊者,若其中一條達到上述標準者,亦列入此型。
四、危重型
1.體溫在40℃或超過40℃,同時低血壓期已超過24小時而高熱仍未下降者;
2.有頑固性休克,收縮壓測不到持續2~4時以上,或抗休克治療血壓不穩定超過12小時以上者;
3.出血現象嚴重,有多臟器出血;
4.腎臟損害極為嚴重,尿蛋白“四十”持續72小時以上,少尿期持續7天以上,或尿閉48小時以上者;
5.血象:白細胞總數每立方毫米3萬以上,有類白血病反應,同時血小板每立方毫米在2.5萬以下,超過兩日以上;或血小板每立方米少于1萬在兩日以上者。
說明:五條中凡具備任何兩條者均列入此型。
6.發生下列任一嚴重合并癥者:
(1)心力衰竭,肺水腫;
(2)中樞神經系統合并癥,如意識障礙、抽搐、腦脊液明顯改變等;
(3)嚴重的氮質血癥,非旦白氮超過180毫克%以上;
(4)續發感染嚴重者(如敗血癥、肺部嚴重感染、尿路感染、腸道感染、腹膜炎等);
(5)多尿期休克者。
四、鑒別診斷
(一)發熱:應與上感、傷寒、斑疹傷寒、鉤體病、瘧疾、流腦、肺炎及敗血癥等鑒別。
(二)休克:應與感染性休克,如休克性肺炎、敗血癥、中毒性菌痢及暴發型流腦等鑒別。
(三)腹瀉:應與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等鑒別。
(四)腹痛:應與闌尾炎、腸梗阻及宮外孕等急腹癥鑒別。
(五)腎臟損害:應與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或其它原因所致的急性腎功衰竭相鑒別。
(六)出血:應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及其它血液病鑒別。
五、治療
(一)治療原則
1.抓好“三早一就”(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
2.作好預防性治療。
3.中西醫結合之綜合療法。
4.抓好重危病人及各種并發癥的治療。
(二)治療措施
1. 發熱期治療:
主要在于減輕毒血癥、小血管損傷及改善微循環,以減輕病理損害。
(1)早期臥床休息,給予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對嘔吐不能進食病人應靜脈補充葡萄糖液、電介質溶液,以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2)可用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P等口服。
(3)對癥處理:高熱、嘔吐等對癥處理。
(4)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入量=出量+1000—1500毫升
根據中毒癥狀輕重,酌情增減液體用量。但在補液過程中應注意水、電介質、
酸堿及熱量平衡。
(5)發熱后期,尿量減少至1000毫升/日以下;或尿蛋白持續“艸”以上時,可早期應用20%甘露醇、靜脈滴入。
(6)體溫在39℃以上,中毒癥狀重,可每日靜脈滴注氫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高熱持續不退,尤其是二期重疊(發熱、低血壓期)者,可加大用量。
(7)其它治療: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酌情采用下列措施。
A 發熱期,中毒癥狀重、外滲明顯、血小板減少可應用低分子右旋醣酐、潘生丁、保太松及丹參等,預防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B 本病早期免疫功能可能有改變,可試用免疫調整劑。如環磷酰胺、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
C 止血藥物的應用:
可根據情況選用止血藥,如止血敏、安絡血、仙鶴草素及白藥等。但早期應避免用抗纖溶藥物。
(8)中藥的應用:
病在衛分,主要是辛涼解表、清熱解毒,多以銀翹散加減;如屬氣分癥候,屬陽明經癥,宜清熱解毒,以白虎湯加減;屬陽明腑癥,宜滋陰增液、清熱通便,以增液承氣湯加減。出血傾向明顯。有營血之癥候者,加用涼血止血藥。
2.低血壓期治療:
本期以積極補充血容量為主,同時針對微循環功能障礙、酸中毒、心功能不全以及血管舒縮功能紊亂等,給以相應的治療。
(1)早期、快速、適量補充平衡鹽液及低分子右旋醣酐:
A低血壓先兆應積極擴容:
先兆指征:
(A)體溫下降,脈搏增快,脈搏增快與體溫不符。
(B)收縮壓低于100毫米汞柱,或低于基礎出壓20毫米汞柱,脈壓差小于26毫米汞柱。
(C)外滲現象加重,紅細胞、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明顯上升。
(D)惡心、嘔吐及煩躁不安加劇。
B糾正低血壓休克,補液速度宜快,根據血壓回升情況,調整液體質、量及速
度。補液是否適量,應參考下述五項指標。
(A)收縮壓達90~100毫米汞柱;
(B)脈壓差大于26~30毫米汞柱;
(C)心率在100次/分左右;
(D)四肢轉溫,病人轉前安靜;
(E)紅細胞、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接近正常。
平衡鹽液與低分子右旋醣酐的比例約為3∶1。外滲明顯,休克較重、輸液的早期階段,可加大低分子右旋醣酐的用量,適當調整晶膠,張力比例,低分子右旋醣酐每日一般不超過1000~1500毫升。
亦可加用血漿或白蛋白等膠體溶液。
(2)積極糾正酸中毒:
選用碳酸氫鈉、乳酸鈉或三羥甲基氨基甲烷。
(3)強心劑的應用:
血容量已基本補足,心率仍在140次/分以上者,可試用強心劑。如毒毛旋花子甙K或西地蘭。對有心肌損害者,應用強心藥物要慎重。
(4)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
一般不宜早期應用。血容量基本補足,經糾酸、強心等處理,血壓回升仍不滿意,可酌情選用血管活性藥物。
可選用阿拉明、多巴胺、異丙基腎上腺素。亦可血管擴張藥和收縮藥聯合應用。如阿拉明+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芐胺唑啉。
(5)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治療:
A指征:
(A)發熱中毒癥狀嚴重,外滲現象明顯;
(B)血壓不穩,或難以糾正的血液濃縮,血紅蛋白15%以上;
(C)出血傾向加重,如皮膚大塊瘀斑,滲出及內臟出血等;
(D)血小板迅速下降;
(E)實驗室檢查:
①血小板<5萬/立方毫米;
②纖維蛋白原<200毫克%;
③凝血酶元時間延長≥18秒;
④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40秒。
以上四項篩選試驗中有三項異常,或二項加纖溶證實試驗中一項異常(凝血酶時間,優球蛋白溶解試驗,FDP測定)者則為確診。只有一項篩選試驗異常則為可疑。
B用法:
具有上述指征者,可早期應用肝素。用藥期間,須作控制試驗;出現明顯副作用者,可有魚精蛋白中和。
(6)中藥的應用:
如屬陽明熱盛而致厥者,治以解毒涼血,益氣生津,方用人參白虎湯合清營湯加減;亡陰者,治宜益氣,養陰生津,以生脈散加味,亡陽者,治宜回陽救逆、益氣固脫,方以參附湯加味。
3.少尿期治療:
治療原則為穩定機體內環境,促進利尿和腎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穩定機體內環境;
A水及電解質平衡;
在機能性少尿階段,每日可補充平衡鹽液500~1000毫升,同時應用利尿,使尿量維持在50毫升/小時以上, 若進入器質性少尿階段, 應控制液體量,即入量=出量+500~600毫升。液體以高滲葡萄糖液為主。
除非有確切的指征,指出血鉀低外,一般應限制鉀鹽輸入。本期血鈉降低多是稀釋性低血鈉,一般不需補鈉。
B熱量及氮質平衡:
(A)每日糖量不低于200克,熱量不低于800千卡。必要時可加用胰島素,以減少蛋白質的分解,降低氮質血癥。
(B)能量合劑:輔酶A、三磷酸腺甙、細胞色素C、維生素B6等加入高滲葡萄糖液中緩慢靜滴。
(C)蛋白同化激素:選用苯丙酸諾龍或丙酸睪丸素。
(D)注意酸堿平衡:對重癥酸血癥,CO2結合力低于30體積%,可酌情
選用碳酸氫鈉或三羥甲基氨基甲烷。
(2)促進利尿:
A滲透性利尿劑(20%甘露醇液):
尿蛋白“艸—卅”,每小時平均尿量少于40毫升,或24小時尿量少于1000毫升。可酌情選用滲透性利尿劑。
B高效利尿劑:
常選用速尿或利尿酸鈉等。
(3)導瀉: 常用甘露醇粉, 或中藥大黃、芒硝、番瀉葉等,或桔貝散(桔梗、貝母、巴豆霜)。
(4)放血療法:宜早應用、嚴格掌握指征:
A指征:
(A)高血容量綜合征,經利尿、導瀉療法無效者;
(B)有肺水腫先兆或出現肺水腫者;
(C)出現腦水腫、高血壓腦病者。
B方法:
一次放血300~500毫升,急性肺水腫放血稍快,預防性放血稍慢。
進行放血療法時應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血壓及意識改變。
(5)透析療法:
A指征:
(A)無尿72小時,或少尿持續5日以上者;
(B)非蛋白氮上升160毫克%以上,或雖不到160毫克%但平均每日上升超過35毫克%,并有明顯尿毒癥癥狀者;
(C)尿毒癥合并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者;
(D)尿毒癥合并重癥出血者;
(E)血鉀高于7毫克當量/升,而且用一般方法不能緩解者;
(F)高血容量綜合癥合并心衰、肺水腫、腦水腫應用利尿、導瀉、放血等無效者。
B方法:
可選用結腸透析、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6)續發性纖溶癥:
A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病例,后期可發生纖溶活力增強,呈繼發性纖溶癥。若出現下述情況,往往指示繼發性纖溶亢進。
(A)出血傾向明顯加重,皮膚瘀斑迅速擴大,或內臟出血。但也有少數病例,臨床無明顯內臟出血現象;
(B)突然面色蒼白、腹痛、腹脹加劇;
(C)突然呼吸急促,出現肺部呼吸音粗糙、干濕性??音增加;
(D)心率增速,心尖區第一心音不純,類似貧血性心臟病所聞;
(E)收縮壓正常或偏高,呈高排低阻,脈壓差增大,舒張壓降低甚至到“0”,股動脈可聽到射槍音;
(F)晚期可突然發生休克:
(G)實驗室檢查: 紅細胞、 血紅蛋白在短期內呈階梯樣下降; 紅細胞壓積降至30%以下;凝血時間延長,血塊溶解時間明顯縮短;血小板減少。優球蛋白溶解試驗小于90分鐘,FDP增高。
B處理:
可選用6—氨己酸或抗血纖溶芳酸。
(7)心衰肺水腫:
A、應停止輸液,取半臥位,保持呼吸道暢通;
B、吸氧;
C、對于呼吸急促,煩躁不安者,可應用苯巴比妥,嗎啡或杜冷丁。對中樞呼吸衰竭者慎用。
D、強心利尿:可選用毒毛旋花子甙K、西地蘭及氨茶堿等。
E、芐胺唑啉: 一般應用5~10毫克, 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緩慢靜滴。 如情況緊急可采用0.3~1.0毫克加入50% 葡萄糖液10毫升稀釋后緩慢靜注。
F、根據具體情況給以降壓、導瀉或放血等措施。
G、滲出性肺水腫可選用地塞米松。
(8)抽搐的治療:止痙可選用魯米那、10%水化氯醛、苯妥英鈉、安定、阿米妥鈉、付醛等鎮靜劑。對腦水腫引起抽搐者,可靜脈快速滴注20%甘露醇,或選用速尿及利尿酸鈉。
(9)高血鉀的處理:
A、25%葡萄糖液200毫升,加胰島素10單位,緩慢靜滴;
B、10%葡萄糖液酸鈣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緩慢靜注。
C、5%碳酸氫鈉80~100毫升,緩慢靜滴。
經以上處理無效者,可應用透析療法。
(10)大出血的治療:
應鑒別出血的原因進行治療。如對消化道出血,可選用三七粉、10%葡萄糖酸鈣。亦可口服去甲腎上腺素。如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或繼發纖溶癥引起之出血,其處理方法見前述。考慮因凝血因子減少引起的出血,可多次少量輸入新鮮血液。
(11)中藥的應用:
本期多為內熱亢盛,心移熱于小腸,小腸移熱于膀胱,膀胱熱結,可選用導赤散或八正散等加減。
4.多尿期治療:
治療原則為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及防治繼發感染。
(1)補充液體:多尿期的補充液體原則為入量=出量+1000毫升。液體補充以口服為主,對食欲不佳者,可靜脈補液。多尿3~4天后,應適當控制液體入量。
(2)支持療法:鼓勵患者進食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含鉀較高的飲食。對營養不良和嚴重貧血者,可少量多次輸血。
(3)尿量超過3,000毫升, 應補鉀,一般以口服為主; 必要時可靜脈緩慢滴入,同時應注意鈉、鈣等電解質的補充。
(4)對多尿期超過15天以上, 日尿量超過5,000毫升者, 可試用雙氫克尿塞、去氧皮質酮、垂體后葉素或安妥明。
(5)防治繼發感染:
A、保持病房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并注意室內保溫。
B、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感染。
C、加強無菌操作及口腔、褥瘡護理。
D、整個病程均要密切注意體溫、 脈搏、 呼吸變化定期查血。以便早期發現感染病灶。
E、合并感染,可根據情況選用青霉素、氯霉素及紅霉素等,對腎臟有損害的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應慎用或不用。二重感染可根據菌株進行治療。
(6)中藥的應用:此期為腎氣虧虛,膀胱失約,固攝無權,治以滋腎固攝,益氣生津,可選用固腎湯或麥味地黃湯。
5.恢復期治療:
(1)繼續注意休息,逐漸增加活動量,加強鍛煉。
(2)加強營養,給高糖、高蛋白、多維生素飲食。
(3)出院后休息1~3個月。
(4)中藥的應用:此期為病后體虛,陰陽氣血虧損。如氣陰兩傷,余熱未盡,則以清熱和胃,益氣養陰生津,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脾胃虛弱,宜健脾益氣,以參苓白術散加減。如氣血兩虛者,則以補氣養血,方用十全大補湯。腎陰虧損者,治宜滋補腎陰,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六、 加強護理工作,醫護人員應熟悉出血熱各期的病理及臨床特點,加強巡回,必須仔細觀察病情變化(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尿量及胃內容物等)。準確記錄出量和測量血壓。靜脈穿刺時,應嚴格技術操作,注意液體溫度,嚴格無菌操作等。
說明:(1)尿量在50毫升以下為無尿,尿量在500毫升以下為少尿,尿量為500~1,000毫升為少尿傾向,尿量在500~1,500毫升為移行階段,尿量超過2,000毫升為進入多尿量。
(2)類白血樣反應為白細胞總數超過30,000同進出現幼稚細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