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登革熱是由1~4型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為乙類傳染病。亞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均有本病發生,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世界上約有25億人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脅,每年發生登革病毒感染患者超過1億人,并且有50萬人發展成為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征,造成大約25000人死亡。在我國,20世紀初本病就已經傳入我國,20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曾造成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的廣泛流行。1978年5月本病在廣東省佛山市發生流行,以后的十年中,疫情迅速在廣東、廣西、海南省流行。20世紀80年代云南邊境局部地區曾發生過登革熱散發流行,并從白紋伊蚊分離到登革病毒4型(DEN-4)。20世紀90年代以來,本病主要在廣東、福建流行,多為小規模流行或散發。1999年和2004年因輸入性病例導致福建和浙江等地發生暴發流行,其它省區近年來也常有輸入性病例的發生。但是,由于登革熱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特別是近些年由于人員流動頻繁和國際旅游的迅猛發展,使登革病毒的流行范圍及其傳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的分布范圍也在相應擴大。登革病毒有四個血清型,在一個地區往往存在不同血清型病毒的交替流行,這更增加了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發生的可能性。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的病死率較高,不僅嚴重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影響當地經濟、貿易和旅游事業的發展。
監測是預防和控制登革熱的重要措施之一,國內應全面開展登革熱疫情監測,及時發現本地病例或輸入病例;登革熱好發地區,應常規開展媒介伊蚊監測。
二、監測目的
(一)了解我國登革熱的疫情動態、流行規律,及早發現疫情;
(二)了解登革熱媒介伊蚊種群(包括孳生和密度變化)的動態變化及登革病毒攜帶狀況;
(三)為登革熱流行趨勢的預測、預警和制定防治對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三、監測病例定義
(一)診斷原則
根據患者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二)診斷標準
1.流行病學史
生活在登革熱流行區或發病前15天內去過流行區,有蚊蟲叮咬史。
2.臨床表現
2.1 突然發病,畏寒、發熱(24~36小時內可達39~40℃,部分患者表現為雙峰熱),伴疲乏、惡心、嘔吐等癥狀;
2.2 伴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以及肌肉、關節和骨骼痛;
2.3 伴面部、頸部、胸部潮紅,結膜出血;
2.4 淺表淋巴結腫大;
2.5 皮疹:于病程3~7天出現為多樣性皮疹(麻疹樣、猩紅熱樣)、皮下出血點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多有癢感,不脫屑。持續3~5天;
2.6 少數患者可表現為腦炎樣腦病癥狀和體征;
2.7 有出血傾向(束臂試驗陽性),一般在病程5~8天出現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2.8 多器官大量出血;
2.9 肝腫大;
2.10 伴有休克。
3.實驗室檢查
3.1 末梢血檢查:血小板減少(≤100×109/L)。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分類計數相對增多;
3.2 血液濃縮:血細胞容積增加20%以上;
3.3 血清特異性IgG抗體陽性(見附件1、2);
3.4 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見附件3);
3.5 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長(見附件1、2);
3.6 從急性期病人血清、腦脊液(發病5日內)或尸解臟器(腦、肝等)中分離到登革熱病毒或檢測到病毒序列或檢測到病毒抗原(見附件4、5、6、7)。
4.病例分類
4.1 登革熱疑似病例:具備1、2.1、2.2以及2.3~2.7之一以上者。
4.2 登革熱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加3.1(登革熱流行已確定時)或再加3.3(出現散發病例或流行尚未確定時)。
4.3 實驗室確診病例:
4.3.1 登革熱:臨床診斷病例加3.4、3.5、3.6中的任何一項。
4.3.2 登革出血熱:登革熱實驗室確診病例加2.8、2.9和3.2.
4.3.3 登革休克綜合征:登革出血熱加2.10.
四、監測內容和方法
(一)全國常規監測
1.病例的發現和報告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規范》,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檢疫機構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發現疑似、臨床診斷或實驗室確診登革熱病例應在診斷后24小時內填寫報告卡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應在診斷后24小時內向相應單位送(寄)出傳染病報告卡,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具備條件的鄉鎮衛生院收到傳染病報告卡后立即進行網絡直報。
發生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時,病例報告同上,暴發疫情報告按《突發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進行報告。即責任報告單位發現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事件后應在2個小時內用電話等方式向屬地縣級疾病控制機構報告;屬地縣級疾病控制機構接到報告后,應在2小時內向本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控制機構報告,同時迅速組織流行病學調查與現場處置。
2.個案調查
根據目前全國登革熱疫情流行狀況,在沒有登革熱疫情大規模暴發流行時,各省對所報告的登革熱病例和疑似病例全部進行個案調查(個案調查表見附表1)。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于每月10日前將上一月個案調查表錄入數據庫,并逐級上報。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月20日前將上一月登革熱個案調查表數據庫上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發生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時,按方案中四(二)5“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監測”的要求進行調查。
3.血清學核實診斷
采集急性期血清,由省級疾控中心采用ELISA等方法進行血清學檢測(見附件3),檢測登革熱IgM抗體;或采集病人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通過雙份血清檢測抗體,進一步確定診斷(見附件1、2)。
各省進行血清學核實診斷的病例數至少占所報告病例總數的10%(不少于30例),如果全省病例數低于30例,則全部進行檢測,并將血清學診斷結果及時錄入個案調查表數據庫。
血清標本應在各個疫點采集。發生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時,首發病例及首例臨床診斷病例必須采集。
4.病原學監測
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發病5日內)進行病原學監測。
所有病例血清的采集都要考慮其流行病學意義,即在各個疫點采集,而且在發生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時,首發病例及首例臨床診斷病例必須進行病原學檢測。
(1)核酸檢測
各省采集不少于15例急性期患者血清,應用RT-PCR分型方法檢測病毒核酸(見附件7),如果病例數少于15例,則全部進行核酸檢測(不包括監測點)。
(2)病毒分離
有條件的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稱省疾控中心)每年可從病人血清和蚊標本中分離登革病毒,并將所分離的病毒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稱中國疾控中心)。(見附件4、5、6)
(3)序列測定
各省每年在PCR陽性的標本和當年分離的登革病毒中,應用RT-PCR的方法擴增preM/E基因并進行核苷酸序列測定,并將檢測結果上報中國疾控中心。不具備序列測定條件的省份可將標本送中國疾控中心進行序列測定(參照附件7)。
(4)結果的報告和反饋
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7月15日和次年1月15日將病原學監測結果表(包括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序列測定)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見附表8)。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到各省所送標本后,兩個月內將檢測結果反饋給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5.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監測
(1)定義
①輸入性病例:發病前15天到過有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我國的臺灣省,有蚊蟲叮咬史;或登革熱病人急性期血清的陽性PCR產物或分離到的病毒經序列測定,其preM/E序列與到過的國家或地區的相同序列高度同源。
②暴發疫情:一個最長潛伏期(15天)內,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點(例如一個社區、居委會、學校、村莊等),發生3例或以上登革熱病例的。暴發疫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首發病例明確為輸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發疫情;另一種是首發病例明確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確其感染來源的病例引起的暴發疫情。
(2)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的報告
同全國常規監測疫情報告。
(3)輸入性病例和暴發疫情的調查與核實診斷
①個案調查
根據暴發疫情的規模,對首發病例、首例臨床診斷病例及其他病例進行調查;如果出現大規模暴發流行時,首發病例、首例臨床診斷病例以外的其他病例以一覽表的形式(見附表2)進行調查。
②收集臨床資料
采集病人的急性期血清,參照常規監測的血清學核實診斷和病原學檢測進行。
③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內容、臨床資料和血清學檢測結果進行核實診斷。
(4)媒介調查
有媒介伊蚊分布或媒介伊蚊分布本底不清的,按照監測點媒介監測的內容進行。
(5)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調查
①自然因素:自然地理資料(包括人口、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氣溫、降雨量、土壤等)、既往登革熱流行情況;
②社會因素:人員流動情況、供水及儲藏情況。
(6)流行病學分析
重點統計罹患率,分析“三間”分布,提出可能的傳染源、傳播媒介,分析暴發或流行原因。
(7)疫情控制措施
根據“三間”分布、流行特征、可能的傳播因素實施疫情控制措施,包括現患的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開展主動疫情監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居民防蚊滅蚊意識;翻盆倒罐,清除積水,及其他消毒、滅蚊的工作。
(8)分析總結
最后應對暴發或流行的原因、傳播方式、流行特點、流行趨勢、措施評價及經驗教訓等進行總結。
(二)監測點的監測
以縣為單位,建立國家級監測點,開展人間疫情和媒介伊蚊監測。
1.國家級監測點選擇原則
(1)有主要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分布,曾發生過登革熱流行,或從伊蚊體內分離到登革病毒的地區;
(2)監測點具有一定的登革熱工作基礎,能夠積極配合完成監測任務;
(3)各省可結合原有監測點進行選擇;
(4)國家根據疫情變化情況,將適時調整監測點。
根據國家級監測點選擇原則,將國家級監測點設置如下(共5省16個監測點):
廣東(4):廣州市(海珠區)、汕頭市(金平區)、中山市(該市無縣區)、湛江(徐聞縣);
福建(3):福州市(臺江區)、福州市(連江縣)、泉州市(石獅市);
云南(3):紅河州(河口縣)、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德宏州(隴川縣);
廣西(3):北海市(市轄區)、北海市(合浦縣)、欽州市(市轄區);
海南(3):儋州市、陵水縣、臨高縣。
2.人間疫情監測
(1)疫情報告
同全國常規監測的疫情報告。
(2)個案調查
同全國常規監測的個案調查。
(3)血清學診斷
采集全部臨床診斷和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由省級疾控中心或有條件的市疾控中心采用ELISA等方法進行血清學檢測(見附件3),檢測登革熱IgM抗體;采集病人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通過雙份血清監測抗體,進一步確定診斷(見附件1、2)。并將血清學診斷結果立即錄入個案調查表數據庫。
(4)病原學監測
各監測點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發病5日內),并送省疾控中心進行病原學檢測。所有病例血清的采集都要考慮其流行病學意義。
1)核酸檢測
各監測點采集不少于30例急性期患者血清應用RT-PCR分型方法檢測病毒核酸(見附件7),如果病例數少于30例,則全部進行核酸檢測。
2)病毒分離
流行季節的高峰期(6~10月份),每月在醫院門診對臨床診斷和疑似登革熱病人,采集發病5日內靜脈血3ml,分離血清,-20℃短期保存,盡快分離病毒。(見附件4、5、6)
有條件的省疾控中心每年從病人血清中分離登革病毒,并送中國疾控中心進一步鑒定。
3)序列測定
各省每年在PCR陽性的標本中,應用RT-PCR的方法擴增preM/E并進行測序,測序數量不少于15株;所分離的病毒全部測序(參照附件7)。不具備序列測定條件的省可將標本送中國疾控中心進行序列測定。
4)結果的報告和反饋
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7月15日和次年1月15日將病原學監測結果表(包括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序列測定)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見附表8)。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到各省所送標本后,兩個月內將檢測結果反饋給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5)人群抗體水平調查
在流行季節的前、后期隨機抽取正常人群(注意各年齡組均衡的原則)血清各100份,-20℃保存,用IFA或ELISA法及時進行登革熱血清學檢測(見附件1、2),以了解當地人群抗體水平,分析流行趨勢。具備條件的省份可以對陽性血清進行進一步分型,中國疾控中心將抽取部分陽性血清標本進行分型。
3.媒介監測
采用定時、定點、定人調查法,同時也可進行流動監測,對登革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白蚊伊蚊、埃及伊蚊的分布、種群、孳生環境、伊蚊幼蟲指數和成蚊密度及帶病毒情況進行監測(見附表3、4、5、6)。
登革熱高峰季節6~10月份開展監測,每月一次,有條件的省(區)可全年進行監測。
(1)伊蚊幼蟲密度和成蚊種群、密度監測
①伊蚊幼蟲密度監測
在轄區媒介伊蚊初步普查的基礎上,在兩個有一定距離的鄉鎮,各選一個有一百幢房屋以上,登革媒介幼蟲密度處于中高水平(BI在40以上)的村莊或居委會作為監測點,開展伊蚊幼蟲密度監測。每點隨機抽樣調查50戶。
統計指標為:布雷圖指數(BI)、房屋指數(HI)、容器指數(CI)、千人指數。
②陽性容器調查
最好分類。按性質分為室內、室外,按性質分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暫時性(如花瓶、輪胎、廢棄瓶罐等)容器,可分別統計計算指數,便于指導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觀察評價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
③統計指標計算
●布雷圖指數(BI)
伊蚊幼蟲或蛹陽性容器數
----------------------×100
檢查房屋數
●房屋指數(HI)
伊蚊幼蟲或蛹陽性房屋數
----------------------×100
檢查房屋數
●容器指數(CI)
伊蚊幼蟲或蛹陽性容器數
----------------------×100
檢查容器數
●千人指數
伊蚊幼蟲或蛹陽性容器數
----------------------×100
檢查房屋內人數
④成蚊的種群和密度調查
成蚊監測點的選擇原則同幼蟲,也可于幼蟲監測點開展。蚊媒監測于每月中旬,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開展調查,成蚊調查的時間在8:30~10:00或18:00~20:00.
埃及伊蚊分布區采用入戶搜捕的方法,在監測點按東、南、西、北、中方位各選1戶,在住戶廚房和住房尋找伊蚊,采用電動捕蚊器捕捉,每戶12分鐘。
白紋伊蚊可用人工捕蚊法進行捕捉,在房前屋后及村寨周圍選擇東、南、西、北、中5個捕蚊點,每點12分鐘。統計其人工小時捕捉的伊蚊成蚊數。
(2)病原學監測
1)核酸檢測
各監測點在流行季節捕獲伊蚊成蚊,10~20只為一份,每月檢測20份,由省級疾控中心用RT-PCR的方法進行核酸檢測(見附件7)。
2)病毒分離
對RT-PCR陽性的標本進行病毒分離,并將分離的病毒株送中國疾控中心進一步鑒定(見附件4、5、6)。
3)序列測定
各省每年在PCR陽性的標本和所分離的病毒中,應用RT-PCR的方法擴增preM/E并進行測序。不具備序列測定條件的省可將標本送中國疾控中心進行序列測定(參照附件7)。
4)結果的報告和反饋
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7月15日和次年1月15日將病原學監測結果表(包括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序列測定)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見附表8)。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到各省所送標本后,兩個月內將檢測結果反饋給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五、監測系統組成和職責
監測系統由衛生部、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成。其職責分別是:
(一)衛生部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
衛生部領導全國登革熱監測工作,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開展本轄區內登革熱的監測工作,并提供所需監測經費,保證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組織全國監測方案的起草、論證、修改、調整和完善,為全國登革熱監測提供技術指導。
2.組織考察、確定全國監測點的布局,與國家級監測點所在省級疾控中心簽訂協議,明確具體任務和目標,為國家級監測點提供一定監測經費補助。
3.組織對全國省級疾控中心和國家級監測點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
4.設計監測數據的收集流程、方式,負責全國監測數據的收集、整理,定期對監測系統的全部數據進行分析、反饋。每年對全國登革熱監測系統進行年度工作總結。
5.為各省疾控中心和國家級監測點推薦相應的血清學診斷、檢測試劑。
6.對各省疾控中心RT-PCR檢測陽性標本和分離的病毒進行深入鑒定。
7.組織專家定期對全國登革熱監測系統進行督導、評價。
8.組織召開全國登革熱監測年度工作總結研討會。
(三)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根據國家監測方案,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本省監測實施方案;協助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定本省國家級監測點,建立和完善本省的監測網絡;
2.負責本省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工作;
3.指導下級暴發疫情事件調查,參與新發疫點或規模較大的暴發疫情事件調查與處置。
4.對監測點采集的各種標本進行病例核實診斷、血清學檢測、病原學檢測;并按時上報和反饋結果。
5.對全省常規監測、監測點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以簡報形式上報與反饋有關部門。
6.承擔本省國家級監測點的管理、質量控制,參與國家CDC對國家級監測點的監測工作檢查、考核。
(四)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本市登革熱疫情匯總、分析及哨點監測工作的具體實施;
2.對本市暴發疫情進行調查處理;
3.協助省疾控中心完成本地區監測點的監測任務和管理、業務指導;參與本地區監測點的監測工作。
(五)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對報告的登革熱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及時組織流行病學調查,編制調查報告。
2.負責登革熱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標本的采集、運送工作。
3.負責常規監測資料的收集、匯總、分析,按時上報。
4.開展蚊媒監測,負責各種蚊媒標本的采集、運送工作。
(六)監測點所在地醫療機構
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報告病例,隔離治療病人,協助各級疾控機構進行個案調查、采集標本、填寫疑似登革熱病人檢材送檢一覽表和疑似登革熱病例送檢表等(見附表7、9)
六、數據收集、分析、反饋
(一)數據收集內容
1.疫情報告卡
2.個案調查表(附表1)、登革熱病例調查一覽表/登革熱發病情況入戶調查登記表(附表2)
3.媒介伊蚊監測孳生地調查登記表及統計報表、伊蚊成蚊密度調查表(附表3、4、5)
4.疑似登革熱病例送檢表、疑似登革熱病人檢材送檢登記表、病原學檢測結果一覽表、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離送檢登記表(附表6、7、8、9)
(5)實驗室檢測記錄
(二)統計分析指標
1.發病數(例)、死亡數(例)、發病率(/10萬)、病死率(%)和死亡率(/10萬);
2.逐月發病數、死亡數;病人年齡、性別、職業分布;
3.蚊蟲名錄、分布、密度、帶毒情況;
4.病毒分離及基因變異情況。
(三)定期報告、反饋資料
1.發現登革熱或疑似登革熱疫情后,必須按照乙類傳染病的規定及時進行網上直報。疫情證實后,應通報相鄰有關市縣(區)鄉鎮,并向其它相關部門通報相關情況。
2.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月10日前將前一個月登革熱的個案調查表錄入數據庫,并逐級匯總上報。各級省疾控中心每月20日前上報中國疾控中心(個案調查表見附表1)。
3.血清學試驗應及時進行,并將血清學診斷結果立即錄入個案調查表數據庫。由省、市級疾控中心進行的血清學實驗應及時將結果反饋給標本送檢單位,以便及時錄入個案調查表數據庫。
4.各監測點伊蚊幼蟲及成蚊密度調查結果于下月10日前報中國疾控中心。(見附表3、4、5)
5.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7月15日和次年1月15日將病原學監測結果(包括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序列測定)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見附表6、7、8)。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收到各省所送標本后,兩個月內將檢測結果反饋給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6.中國疾控中心每月以簡報形式反饋監測工作。
七、監測系統的質量控制
(一)人員培訓
每年對國家級監測點所在縣有關業務人員進行1次培訓,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指導、各國家級監測點所在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具體實施。
(二)所采用的實驗室方法,試劑應統一標準,由中國疾控中心推薦;
(三)病例的核實工作
省疾控中心負責對監測點所報病例按至少30%進行抽樣核實,抽樣合格率不低于90%;
(四)血清學試驗的核實工作
省病控中心應對監測點所在縣進行的血清學試驗按至少30%進行抽樣檢查,抽樣合格率不低于90%;
(五)病原學試驗的核實工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對所分離的登革病毒及分型工作進行核實,抽樣不低于30%,抽樣合格率不低于90%。
(六)報告的及時性、核實診斷的及時性。
(七)技術資料檔案管理,原始記錄,總結等。
八、附件
附表:1.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個案調查表
2.登革熱病例調查一覽表/登革熱發病情況入戶調查登記表
3.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孳生地調查登記表
4.登革熱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調查表
5.登革熱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調查表
6.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離送檢登記表
7.疑似登革熱病人檢材送檢一覽表
8.病原學檢測結果一覽表
9.疑似登革熱病例送檢表(臨床)
附件:1.免疫熒光法(IFA)檢測IgG抗體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單份和/或雙份血清IgG抗體
3.IgM捕捉ELISA法(MacELISA)檢測登革熱IgM抗體
4.C6/36(或BHK21)細胞分離登革熱病毒
5.乳鼠分離登革熱病毒
6.免疫熒光法檢測DV抗原
7.RT-PCR檢測DV基因及分型
附表1: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個案調查表
縣(市)名稱: 國標碼:□□□□□□ 病例編號:□□□□□
一、基本情況
1.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齡<14歲,則家長姓名:_____________)
2.性別: 1男,2女 □
3. 年齡:_____歲 □□□
4. 民族:1漢族,2壯族,3維吾爾族,4其他少數民族 □
5. 職業: □
(1)幼托兒童(2)散居兒童(3)學生(4)教師(5)保育保姆(6)飲食從業人員(7)商業服務(8)醫務人員(9)工人(10)民工(11)農民(12)牧民(13)漁(船)民(14)干部職員(15)離退人員(16)家務待業(17)其他
6.所在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聯系電話: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區/直轄市)____縣(市區)____鄉(鎮/居委會)____村(街道)
二、發病情況
1.發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2.就診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3.發病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住院醫院:____________________
5.住院號: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7.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8.入院診斷: □
1登革熱疑似病例,2臨床診斷病例,3實驗室確診病例,4其他
9.臨床診斷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10.出院診斷: □
1登革熱疑似病例,2臨床診斷病例,3實驗室確診病例,4其他
11.臨床分型:1典型,2輕型,3重型,4其他 □
12.轉歸:1 痊愈,2好轉,3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
三、癥狀和體征及一般實驗室檢查
1.起病急:1是,0否 □
2.乏力:1有,0無 □
3.發熱:1有,0無 □
如有,則熱型為:1雙峰熱,2稽留熱,3馳張熱,4其他 □
4.頭痛:1有,0無 □
5.顏面潮紅:1有,0無 □
6.眶后痛:1有,0無 □
7.肌痛:1有,0無 □
8.關節痛:1有,2無 □
9.胸紅:1有,0無 □
10.結膜出血:1有,2無 □
11.鼻衄:1有,2無 □
12.牙齦出血:1有,2無 □
13.嘔血:1有,2無 □
14.便血:1有,2無 □
15.血尿:1有,2無 □
16.嘔吐:1有,2無 □
17.結膜充血:1有,2無 □
18.眼瞼浮腫:1有,2無 □
19.黃疸:1有,2無 □
20.皮膚出血點:1有,2無 □
如有,則出血點為:1散在,2條/線狀,3簇狀,4其它_________ □
21.皮疹:1有,2無 □
如有,則皮疹為:1斑丘疹、,2麻疹樣皮疹條/線狀,3猩紅熱樣皮疹簇狀,4紅斑疹,5其它_________ □
皮疹部位:1全身,2四肢,3軀干,4面部 □
22.煩躁:1有,2無 □
23.昏迷:1有,2無 □
24.休克:1有,2無 □
25.肝大:1有,2無 □
26.脾大:1有,2無 □
27.淋巴結大:1有,2無 □
28.束臂試驗:1陽性,2陰性,3未做此項檢查,4不詳 □
29.白細胞計數:1正常,2增多,3減少,4未做此項檢查 □
30.中性粒細胞(%): □
31.淋巴細胞(%): □
32.血小板減少:1有,2無,3未做此項檢查 □
33.紅細胞壓積: □
34.出血時間:1正常,2延長,3縮短,4未做此項檢查,5不詳 □
35.凝血時間:1正常,2延長,3縮短,4未做此項檢查,5不詳 □
36.腦脊液:1正常,2異常,3未做此項檢查 □
37.尿常規:1正常,2異常,3未做此項檢查 □
38.肝功能:1正常,2異常,3未做此項檢查 □
四、血清學及病原學檢測結果(未做者請注明為“未做”)
┌───────┬───────┬───────┬───────┐ │ 項目 │ 標本采集時間 │ 檢測方法 │ 檢測結果 │ ├────┬──┼───────┼───────┼───────┤ │登革抗體│IgG │ │ │ │ │ ├──┼───────┼───────┼───────┤ │ │IgM │ │ │ │ ├────┴──┼───────┼───────┼───────┤ │登革病毒分離 │ │ │ │ ├───────┼───────┼───────┼───────┤ │登革病毒抗原 │ │ │ │ └───────┴───────┴───────┴───────┘
五、病例分類
1.是否首例:1是,2否 □
2.病例類別:1輸入性病例,2本地病例,3不明感染原因病例 □
3.病例分類:1疑似病例,2,臨床診斷病例,3實驗室診斷病例 □
六、既往史
1.過去身體是否健康:1是,2否 □
2.既往是否患過登革熱或“乙腦”:1是,2否 □
3.乙腦疫苗接種:1是,2否 □
七、接觸史及有關因素調查
1.發病前2周內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1是,2否 □
如是,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時間:天 □
返回時間:____年____月____日 □□□□/□□/□□
2.發病后到過何處: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時間:________天 □□
3.病家及院內人口:
3.10~4歲________人 □
3.25~9歲________人 □
3.310~19歲______人 □
3.420~29歲______人 □
3.530~39歲______人 □
3.640~49歲______人 □
3.750~59歲______人 □
3.860歲及以上____人 □
4.有無家庭其他成員出現過類似癥狀:1有,0無,9不詳 □
如有,最近一例發病時間(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 □□□□/□□/□
5.發病處院內或周圍環境:
5.1積水容器數:__________個 □
5.2陽性容器數:__________個 □
5.3積水容器類型:1花瓶,2瓦盆,3鐵罐,4碗碟缸5池塘,6樹洞,7竹樁,8假山,9盆景,10其它________ □
6.防蚊設備:1蚊帳,2蚊香,3紗門,4滅蚊劑,5其它:____________ □
(病例編號填寫說明:年號(兩位數)、流水號(后邊三位))
調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調查地點:
調查者:
附表2:登革熱病例調查一覽表/登革熱發病情況入戶調查登記表
調查時間:____年____月____日 □□□□/□□/□□
調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戶編│戶主│戶│病人│性│年│職│發│發│起│發│頭│關│骨│嘔│眼│出│出│鼻│牙│煩│抽│意│就│轉│其│發病處內外環│
│ 號 │ │內│姓名│別│齡│業│病│病│病│熱│痛│節│肌│吐│紅│疹│血│衄│齦│躁│搐│識│醫│歸│它│ 境 │
│ │ │人│ │ │ │ │日│天│急│ │ │痛│痛│ │ │ │點│ │出│ │ │障│ │ │ ├──┬───┤
│ │ │數│ │ │ │ │期│數│ │ │ │ │ │ │ │ │ │ │血│ │ │礙│ │ │ │容器│陽性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數 │ 器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3: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孳生地調查登記表
監測點名稱: 監測點編號:□□□□□□
調查時間:____年____月____日 □□□□/□□/□□
┌─┬─┬───────────┬───┬─────┬─────┬──┐
│戶│門│ 永久性積水容器 │暫時性│ 合計容器 │伊蚊蚊種鑒│備注│
│編│牌├───┬───┬───┤ 容器 │ │ 定 │ │
│號│ │水池缸│ 其它 │ 小計 │ │ │ │ │
│ │ ├─┬─┼─┬─┼─┬─┼─┬─┼──┬──┤ │ │
│ │ │數│+│數│+│數│+│數│+│ 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 “+”指有伊蚊幼蟲孳生的容器數
2. 調查時天氣情況:氣溫:______℃,最高______℃,最低______℃ 晴 雨 陰
濕度:
填表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調查地點:____省____市_____縣_____鄉____村
調查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調查者:_________________
附表4:
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孳生地調查統計報表
監測點名稱: 監測點編號:□□□□□□
調查時間:____年____月____日 □□□□/□□/□□
┌─┬─┬────┬──┬──┬───┬───┬───┬────────┐
│月│旬│調查地點│調查│陽性│永久性│暫時性│合計容│ 蚊幼指數 │
│ │ │ │戶數│戶數│ 容器 │ 容器 │ 器 │ │
│ │ │ │ │ ├─┬─┼─┬─┼─┬─┼─┬─┬─┬──┤
│ │ │ │ │ │數│+│數│+│數│+│BI│CI│HI│千人│
│ │ │ │ │ │ │ │ │ │ │ │ │ │ │指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指有伊蚊幼蟲孳生的容器數
2.BI(布雷圖指數)=合計陽性容器數/調查戶數×100
CI(容器指數)=合計陽性容器數/合計容器數×100
HI(房屋指數)=陽性戶數/調查戶數×100
千人指數=伊蚊幼蟲或蛹陽性容器數/檢查房屋內人數×1000
填表日期:_____年____月_____日 調查單位(蓋章):_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_________
附表5:登革熱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調查表
┌──┬───────┬──┬──┬────┬─────┬───┐
│捕蚊│ 地點 │起止│雌蚊│伊蚊種類│只/人工小 │ 備注 │
│日期│ │時點│數量│ │ 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調查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調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6:伊蚊登革病毒分離送檢登記表
┌───┬───┬──────┬───┬───┬──────┬──┐
│ 編號 │捕蚊日│ 地點 │是否病│ 數量 │ 蚊種 │備注│
│ │ 期 │ │ 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送檢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檢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7:疑似登革熱病人檢材送檢一覽表
┌─┬──┬─┬─┬─┬──┬──┬──┬──┬──┬──┬──┬─┐
│編│患者│性│年│職│住址│聯系│臨床│發病│取材│檢材│檢驗│備│
│號│姓名│別│齡│業│ │電話│診斷│日期│日期│種類│項目│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送檢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檢人: ______________ 送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8:病原學檢測結果一覽表
監測點名稱: 國標碼:□□□□□□
┌──┬──┬──┬───┬────────┬──┬────┬───┐
│標本│標本│采集│采集人│ 檢測結果 │型別│檢測日期│檢測人│
│編號│類型│日期│ ├──┬──┬──┤ │ │ │
│ │ │ │ │核酸│病毒│序列│ │ │ │
│ │ │ │ │檢測│分離│測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疑似登革熱病例送檢單 │
│ 送檢或住院號:____________ 檢驗室編號:____________ │
│ 姓名:____________ 性別:______ 年齡:________ │
│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入院日期:____________ 發病日期:____________ │
│ 臨床診斷:____________ │
│入院主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臨床表現: │
│1.發熱:______℃(最高)持續:______天 │
│2.頭痛:(1)有;(2)無 │
│3.關節、肌肉痛:(1)有;(2)無 │
│4.束臂試驗:______,皮膚淤點:______ 鼻衄:______ 嘔血:_____│
│_ 其它出血:______ │
│5.血壓:______kPa │
│6.脈搏:______/分鐘 │
│流行病學史: │
├─────────────────────────────────┤
│臨床化驗: │
│血小板:___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名單
2014-02-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
2013-08-30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2011-02-25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
1992-04-0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兒童權利公約>關于買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制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的決定
2002-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1970-01-01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
1982-12-04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
1970-01-01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科學數據管理辦法
2018-04-02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
2017-02-07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一(1999年)
1999-12-25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
2011-10-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1970-01-01大連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2013)
2013-06-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23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2-11-09國務院關于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見
2012-07-22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6-28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2-01-12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實施條例
2011-12-05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2011-01-21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2008-10-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布北京百花山等19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
2008-01-14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2007-11-22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
2007-09-27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關于修改《征兵工作條例》的決定
2001-09-05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失效]
1956-05-25國務院關于解決野外地質、測繪人員的工作、生活用品及副食品供應問題的規定[失效]
196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