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大一統何時形成
《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草案)》公開征求意見。人社部在社會保險法實施后就清理修訂部門規章的正常舉動,因為涉及億萬勞動者的權益,關注者眾。
立冬之后,北風時不時刮過北京城,一天比一天冷。
待在自己暖烘烘的家里,看著漸漸凸起的肚子,崔瑩(化名)的臉上洋溢的都是笑意,一個小生命正在等待著來到這個世界上。
三十而立,崔瑩認為自己沒有做到,雖然她與丈夫已經在北京打拼多年并小有所成,但由于沒有北京戶口,她的社會保險只差生育保險沒有上———她對《法治周末》記者解釋說,她在乎的不是那點待遇而是一種平等的感覺。
11月15日,《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草案)》公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以替代1999年實施的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暫行辦法。
草案透露出多個亮點,比如,征收險種從三項擴至五項;強制企業繳納社保;個人納入社保參保主體;社保基數統一核定;增加網上申報方式等。顯然,這些安排有利于提高社保基金征收率,確保了參保者的利益不受損失。
隨著強制企業繳納五項社會保險,崔瑩參加生育保險就有了“仗勢”。
該草案發布后,截至11月22日14時,僅百度新聞搜索就有1843家網站全文轉載。
社會保險成“地方項目”
一位接近人社部社保中心的人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其實國家層面對生育保險有明確的制度設計,只是各地沒有完全遵照執行
自南方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后,崔瑩在江蘇省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每月幾千元的工資,在當時屬于高收入一族,日子過得優哉游哉。
在一次聚會上,她認識了一位年齡相仿的北方小伙子,在北京一家高科技企業工作。不久,崔瑩辭掉了原工作,為愛情成了一個“北漂”。
2005年,他們在四環路外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并在兩年內還清了全部房款。
她在北京參加了社會保險,單位為她上了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
2010年,他們買了一輛價值20多萬元的轎車。
兔年春節過后,崔瑩突然陸續接到朋友報喜的電話或者短信息,某某懷孕了,某某生了一個小孩……
崔瑩意識到,自己也滿30歲了。
隨著生孩子的議題提上她和丈夫的“生活計劃”,崔瑩開始關注相關的信息,她很快發現自己的社會保險的對賬單上“生育保險”一欄是空白。
一位接近人社部社保中心的人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其實國家層面對生育保險有明確的制度設計,只是各地沒有完全遵照執行。
1994年7月,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勞動法,規定了我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
為配合勞動法1995年1月1日的實施,當時的勞動部在總結各地生育保險制度改革的基礎上,于1994年12月頒布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成為我國生育保險改革的主要政策依據。
然而,由于歷史條件限制,該辦法僅適用于城鎮企業及其職工,成為“城鎮生育保險”制度。
各地在實施該辦法時,大多將享受待遇的城鎮職工限定為“本地戶籍”的人。
1999年,國務院公布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1999年3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暫行辦法,作為該條例的配套文件下發。
該暫行辦法規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征收養老、醫療和失業三項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征繳,參照適用。
前述接近人社部社保中心的人士指出,其原因在于,前三項社會保險經過探索,已相對成熟,后兩項社會保險仍在摸索中,尚不成熟。
其結果是,生育保險繼續作為“地方”社會保險項目,由地方“做主”。#p#分頁標題#e#
崔瑩查閱相關資料發現,2005年,北京市實施生育保險制度時,就拿戶籍設了一道“門檻”。
2005年公布的北京市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規定,生育險的適用人群條件是北京市行政區域內的城鎮各類企業以及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北京市戶籍職工。
這種情況即使等到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也沒有改變。
沒有生育保險,在北京生孩子全部自費。從陜西到北京闖蕩的李麗(化名)就是自費生的孩子。
李麗在懷孕3個月的時候去一家醫院建立了病歷檔案。
按照要求,從懷孕3個月開始到7個月,每月要去醫院檢查一次,7個月之后每半個月去檢查一次,到最后每星期去做一次檢查。
“從檢查到生下女兒,總共花了1.3萬多元。由于不能享受生育保險,這些費用全部自費。”李麗說。
由于費用問題,李麗身邊同樣從外地赴京打工的朋友大多數選擇回老家生孩子,等孩子周歲后又來北京重新找工作。
崔瑩并不擔心費用問題,她只是覺得,夫妻倆在北京有了房子,有了車,每年在北京消費、繳稅,但享受不到像生育保險這樣的公共服務,不公平。
崔瑩也發現,這種不公平似乎快要離她而去。今年1月12日,北京市人社局發布消息稱,北京將完善生育保險政策,在京工作的企業的外地職工也將可參加生育保險。
前述接近人社部社保中心的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北京的生育保險的政策將首次向外地戶籍職工放開。
讓崔瑩遺憾的是,直到今年11月中旬,她還沒有看到具體的政策出臺,而她肚子里的小寶寶已經快3個月了。
今年11月15日,《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草案)》公布,以對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
前述接近人社部社保中心的人士指出,此次修訂,在征收險種上,將原辦法規定的養老、醫療和失業三項保險,擴大為全部五項社會保險,增加工傷和生育險,將改變實踐中有些地方不強制征繳兩項保險的情況,有利于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三險統一征繳現在擴大為五險統一征繳,這個早就應該做。”權威社保專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認為。
社保機構將統一面目
制定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是為了配合社會保險法的實施,也是對日漸定型的社會保險申報繳納制度的確認
同李麗相比,同樣已為人母的李娟(化名)就幸運得多。
李娟畢業于北京一所名牌高校,畢業后在北京落了戶、買了房。2011年5月初,李娟在北京一家醫院生下了孩子,隨后開始在家休產假,10月份休完產假回到了工作崗位。
李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她產前檢查花費的2000多元由醫保中心報銷了1400元。她在北京某醫院生產時所發生的費用基本由醫院和醫保中心直接結算,自己只花了幾百元。
今年七八月份的一天,李娟所在單位負責社會保險辦理的會計去社保機構辦理生育津貼和產檢費用報銷。
會計一走進北京某社保中心經辦大廳,里里外外的長條椅子上坐滿了人———拿完號后等待辦理業務,當時已經臨近下班時間。
會計走到取號機上取了號,看了一眼,拿著號沿著樓梯上到二樓,到一排窗口中的一個詢問辦理生育津貼的業務在哪里。得到工作人員指點后,會計快步走向最里面的一個窗口———并不是每個窗口可以辦理所有的業務。
由于材料不全,會計這次辦理業務時間只用了幾分鐘(需要回去補齊材料后改日再來)。隨后,會計下樓走出經辦大廳,又來到對面一棟樓上,辦理醫療保險業務。
同一個職工的生育津貼領取和產前檢查費用報銷,要到兩個經辦機構辦理。這是會計不太理解的地方,為什么不能一個機構甚至一個窗口辦完呢?#p#分頁標題#e#
北京這種情況或許不久將改變。
此次征求意見的《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草案)》擬規定,根據社會保險法要求,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征收的地區,社會保險費實行五險統一征收,同時刪去暫行辦法有關失業保險經辦機構的內容,以體現統一征收的要求。
前述接近人社部社保中心的人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規定五險統一征收并非是憑空而來的創舉,而是對各地探索方向的總結,也是對我國此前五項社會保險分散推進的制度整合。
今年7月,重慶市實行城鎮職工五險合一統一征繳。企業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參保手續,無需再奔波于不同的社保機構了。
此前,重慶市人社局、財政局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行社會保險統一征繳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區縣人力社保部門成立統一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統一征繳城鎮職工五項社會保險。
《法治周末》記者查閱資料,五險統一征繳多年前即在江蘇、廣東經濟發達的地方開始試點。
早在2002年,江蘇省無錫市已經實現了五種保險業務合并,同時也是該省最早實現五險合一的城市。
2003年1月,廣東省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試點———南海社會保險五險合一信息系統啟用,實現社會保險業務的計算機管理。
但這種試點由于歷史和技術限制,并沒有全面鋪開,當時主流的社會保險征繳仍是分散在各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五項社會保險制度都是在不同時期推開的,經辦機構也不同,所以統一起來就很難。”楊燕綏解釋說。
2006年3月,地處西北一隅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社保機構完成一份有關五險合一的調研報告。
2002年以前,寧夏各項社會保險業務由兩個經辦機構負責管理,即各級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經辦養老、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各級勞動就業局經辦失業保險。
2003年后,兩頭管理的局面變成多頭管理。
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從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分離,單獨成立醫療保險管理中心。
市、縣養老保險費由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征繳,失業保險費由勞動就業服務局征繳。
煤炭、電力、銀行等十個行業的養老保險費由自治區社保局征繳。
調研報告描述了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實際工作中,社會保險費征繳多頭登記、多頭申報、多頭管理、多渠道征收、政策不一、程序復雜等。
參保單位和個人方面,參加五險,要到三個部門分別辦理參保登記,重復登記、重復申報、多部門繳費的問題比較突出,牽扯了很多精力,帶來諸多不便,影響了參保單位和個人繳費的積極性。
征收環節上,幾個部門各自為政,“你方唱罷我登場”,多支隊伍、多頭進企業征收,人力、物力和財力浪費嚴重,加重了企業的事務性負擔,降低了政府職能部門的威信。
調研的結論是,建議寧夏社保征繳實行五險合一。
一年之后,寧夏全面開始五險合一試點。
幾年來,多個地方已經實現了五險合一或者四險合一征繳。前述接近人社部社保中心的人士因此強調,制定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是為了配合社會保險法的實施,也是對日漸定型的社會保險申報繳納制度的確認。
多頭管理體制面臨整合
借社會保險法的出臺時機,以國家大法為后盾,強制整合目前分散的社保經辦機構,以建立全國統一的社保經辦機構
一旦《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規定(草案)》獲得通過,社保經辦機構將以一個面目對外,促使經辦體制的深層次改革,形成全國統一的社保經辦機構。前述接近人社部社保中心的人士認為。
楊燕綏的建議是,建立國家社會保險總局和全國統一、垂直管理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2008年下半年,楊燕綏主持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建設研究課題組曾發布了一組數據。#p#分頁標題#e#
截至2007年末,全國共有各類社保經辦機構近7500個,人員編制約13萬人,其中省級經辦機構73個,地級經辦機構1009個,縣級經辦機構6400多個。
全國五項保險加起來總共覆蓋7.37億人次,加上農保超過了8億人次。
與此對應,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已經歷20多年。
改革過程中,國家沒有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設置作出通盤考慮,其經辦機構的設置、名稱、規格、人員編制和業務管理沒有明確規定。
1991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養老保險改革在全國展開,隨之建立一套經辦養老保險的機構。
199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和失業保險條例,各地隨之建立一套經辦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機構。
據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理事朱國寶分析,各地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時間不一,經辦機構的成立有早有晚,目前許多地方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仍然是多個機構并存,經辦機構存在不統一的現象。
其中就包括設置不統一。有的省市設1個經辦機構,有的省市設兩個經辦機構;有的地市設3至4個經辦機構;甚至有的地市設6至7個經辦機構。
6400多個經辦機構的名稱也不統一。縱觀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名稱,可謂是“五光十色,繽紛繚亂,琳瑯滿目,五花八門”。
有的稱“社會保險局”,有的稱“社會保險處”,有的稱“社會保險公司”,有的稱“社會保險辦公室”;
有的稱“醫療保險局”,有的稱“醫療保險處”,有的稱“醫療保險中心”;
有的稱“養老保險中心”,有的稱“工傷保險中心”,有的稱“失業保險處”,有的稱“農村社會保險中心”;
有的省還有“鐵路社會保險中心”,“煤炭社會保險中心”,“鎢業勞動保險局”,“鐵路醫療保險中心”,等等。
正因為如此,200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社會保險法草案時,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馬巧珍建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按照“五險合一”的原則設置,統一機構名稱。
朱國寶認為,國家應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管理體制作重大改革和調整,成立國家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省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市、縣(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設置統一、名稱統一、業務管理統一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楊燕綏認為,這也是該規定借社會保險法的出臺時機,以國家大法為后盾,強制整合目前分散的社保經辦機構,以建立全國統一的社保經辦機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馬耳他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9-1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第七附加議定書》的決定
2008-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條例[失效]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年三所列全國性法律增減的決定
1997-07-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的決定
2000-04-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的決定
2006-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1980-09-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處理違法的圖書雜志的決定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1988-04-1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1986-04-12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分配方案
1997-05-0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工作規則
1998-05-06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
199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10-27技術進出口合同登記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四次修正本)
2004-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2006-08-27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2016修訂)
2016-02-06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醫療機構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國務院關于在線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
2019-04-26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14號)
2019-04-23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2017-08-21物業管理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
2014-02-28國務院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
2013-11-30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3-07-18國務院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
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