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條 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取他人財物、其他好處或者玩忽職守,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核發許可證、簽署審查同意意見,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水資源費,不履行監督職責,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釋義】 本條是關于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一、承擔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的主體是特定的,即只能是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本條規定前述主體所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是指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利用核發許可證或者簽署審查同意意見等權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其他好處,為他人牟取私利,或者玩忽職守,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權限,不履行、不正確履行或者放棄履行其職責的行為。具體包括:
1.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核發許可證、簽署審查同意意見。本次《水法》修改的主要內容就是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本法中的許多條文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對核發許可證或者簽署審查意見的項目應當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辦理,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核發許可證、簽署審查同意意見就違反了本法的規定,應當承擔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
2.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本法第45條對水量分配方案制訂的依據、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的制訂和審批機關作了規定,并且明確規定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一經批準,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必須執行。我國水資源匱乏,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編制水量分配方案是十分必要的,水量分配方案是根據流域水資源的實際情況和有關地方對水資源利用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需要等情況科學地制訂出來的。因此,為了能夠使水量分配方案真正貫徹執行,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照本法的規定,對經批準的水量分配方案嚴格執行,否則就要承擔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
3.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水資源費。國家對水資源依法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是本次《水法》修改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法第48條規定對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方能取得取水權。因此,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按照本法規定向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收取水資源費,否則就要承擔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
4.不履行監督職責,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后果。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并依法進行查處是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依法履行的職責。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作為而不作為,不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即構成違法,應當承擔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
二、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只要實施了上述違法行為之一就要承擔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有兩種:一是刑事法律責任;二是行政法律責任。
1.刑事法律責任,也稱刑事責任。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了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犯罪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義務。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法律責任。按照本條規定,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觸犯了《刑法》的有關規定,構成了犯罪,就要承擔相應的刑事法律責任。例如:
《刑法》第385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牟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
構成此罪須具備以下要件: (1)侵害的客體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具體表現為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或者職務行為與物質的不可交換性; (2)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牟取利益的行為。受賄行為既可以表現為索取賄賂,也可以表現為收受賄賂,它們之間只有程度差異,沒有本質區別。索取賄賂只需要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便成立受賄罪,不要求實際具有為他人牟取利益的行為,而收受賄賂則需在實際上具有為他人牟取利益的行為,但牟取的利益是否實現并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3)本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具體到本條而言,是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4)受賄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
《刑法》第397條第1款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構成濫用職權罪須具備以下要件: (1)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濫用職權,致使公私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2)濫用職權行為只有當公私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時,才構成犯罪。
構成玩忽職守罪須具備以下要件: (1)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玩忽職守,致使公私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2)本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3)本罪主觀方面出于過失,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表現為應當監督卻沒有實施監督行為,導致了公私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結果的發生。
2.行政法律責任,也稱行政責任。行政法律責任,是指因實施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而引起的,由行政機關依法給予制裁的,并且是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行政法律責任分為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按照本條規定,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以及水工程管理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實施了本條所列舉的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分,亦稱行政紀律處分,是指行政機關內部上級對下級以及監察機關、人事部門按照行政隸屬關系,對違反政紀的人員依法給予的一種法律制裁。目前,我國實行公務員制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處分應當按照《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規定執行。一般而言,給予行政處分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其一,對違法行為較輕,仍能擔任現任職務的人員,可以給予警告、記過、降級處分;其二,對違法行為較重,不宜繼續擔任現任職務的人員,給予降職或者撤職處分;其三,對嚴重違法失職,屢教不改的,可以給予開除處分。具體給予違法行為人何種處分,應當由其任免單位、監察機關根據不同情況做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集郵市場管理辦法(2013修正)
2013-04-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名單
2010-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954)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2000修正)
2000-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02-03-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第一條修正案》的決定
2003-06-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及其兩個修改議定書的決定
2003-06-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決定(2003)
2003-12-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決定
2004-06-2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
2005-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西班牙王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6-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2006-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7-04-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9-06-28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
1981-06-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國務院提請審議授權深圳市制定深圳經濟特區法規和規章的議案的決定
1989-04-04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2013年修訂)
2013-1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授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的準備工作機構的決定
1993-03-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的決定
1996-03-2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2016修正)
2016-02-06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籍船舶航行長江水域管理規定(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2019修訂)
2019-11-29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專利代理條例(2018修訂)
2018-11-06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2018修正)
2018-09-18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
2018-05-28快遞暫行條例
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