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條 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
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個別確需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
【釋義】本條是關于集體所有的草原和確定給集體使用的國有草原承包經營權的規定。本條規定是草原法修改新增加的內容,也是修改的主要內容。
畜牧業是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草原保護、建設是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性、基礎性工作,只有通過建立、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才能發揮農(牧)民保護、建設草原的主體作用。目前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深入推進,全國已承包草原30多億畝,約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0%。草原承包經營權,是通過草原承包關系轉移到承包者手中,但草原的所有權仍然屬于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能夠承包經營的草原,必須是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草原或者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有草原。也就是說,承包經營權存在的前提,必須是集體經濟組織擁有草原的所有權或享有國有草原的使用權,沒有這個前提存在,也就談不上草原的承包經營權。本條對草原的承包經營規定了兩種情形:
一、草原由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
1.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即只要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成員,其對集體所有的草原和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都享有法定的權益,都有權依法承包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草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或者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草原的權利。這是草原承包中為法律所確定的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承包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的主體是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也就是說一家一戶或者兩家以上聯戶才有權承包草原,家庭內部個別成員無此權利。
2.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體現了我黨對農(牧)民的一貫政策。賦予農(牧)民長期而有保障的草原使用權,保持農村集體草原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與我國一貫的農村土地使用政策是相符合的。我國大部分草原地區經濟還比較落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草原不僅是農(牧)民的基本生產資料,而且是農(牧)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對承包草原的調整較為頻繁,不少地方幾年進行一次小調整,有的村甚至把已承包到戶的草原全部打亂重新發包,不利于草原承包關系的穩定。此外,隨意調整草原承包關系,也不利于農(牧)民對草原的長期投入,容易造成短期效應,是對草原生產力的破壞。還有的草原發包方利用調整草原提高承包費,增加農(牧)民負擔。因此,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目的就是維護草原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給農(牧)民吃一顆定心丸。
同時也應當看到,草原的承包期為30年至5O年,在這樣長的承包期內。農村的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完全不允許調整承包草原也難以做到。如果出現個別農戶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草原、承包草原被依法征用占用、人口增減導致人地矛盾突出等特殊情形、仍然不允許對承包草原進行調整,將使一部分農(牧)民失去草原,在目前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實現非農就業尚有困難的情況下,將使這部分農(牧)民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來源,既有悖社會公平,也不利于社會穩定。因此,在草原承包“大穩定”的前提下。可以作“小調整”。應當允許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個別承包戶承包的草原進行必要的調整。因此,本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對別確需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本款所指的“確需適當調整”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部分農戶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草原的;(2)部分農戶的草原被征收或者用于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喪失草原的農戶要求繼續承包草原的;(3)人地矛盾突出的。關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一般是指因出生、婚嫁、戶口遷移等原因導致人口變化比較大,新增人口比較多,而新增人口沒有草原可以承包,又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在這種情況下,允許在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適當進行調整。
3.對承包草原的調整應當經過一定的法定程序。本條第二款規定的法定程序是:“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這樣規定是為了體現多數農(牧)民的意愿,防止隨意調整承包草原。“村(牧)民會議”是村(牧)民集體討論決定涉及全村村(牧)民利益問題的一種組織形式,是村(牧)民行使自治權的根本途徑。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會議由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為了在草原承包過程中體現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則,體現大多數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意志,承包方案的調整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牧)民會議的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同意。同時,承包經營方案的調整還必須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否則該承包方案的調整不能生效。
二、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
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除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外,還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集體經濟組織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草原的,也要經過一定的程序。按照本條第三款的規定:“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本款規定的目的主要是確保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成員的利益,防止個別人員對農牧民集體所有的草原所有權和國有草原使用權的侵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
2013-08-30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二號)
2010-06-2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政治決議
2008-03-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008-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的產生辦法
1996-10-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兒童權利公約》的決定
1991-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
1990-04-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的決定(1995)
1995-02-28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政府投資條例
2019-04-14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
2019-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宗教事務條例(2017年修訂)
2017-08-26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03年修訂)
2003-11-23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存款保險條例
2015-02-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云南大理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全國綠化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7-2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的通知
2013-05-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3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3-02-27國務院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3-01-23國務院關于浙江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0-10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意見的通知
2012-06-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山東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
2011-08-02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
201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