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條 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可以依照本法接受捐贈。
本法所稱公益性社會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以發展公益事業為宗旨的基金會、慈善組織等社會團體。
本法所稱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是指依法成立的,從事公益事業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公共體育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等。
【釋義】本條是關于受贈主體的規定。
過去,受贈單位的種類比較多,有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各類基金會、科研機構、學校、醫院,還有村委會、居委會等。受贈主體混亂,不利于規范捐贈活動,不利于加強對捐贈財產的使用和管理。為促進捐贈事業的健康發展,公益事業捐贈法對受贈主體作了規范,規定原則上由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接受捐贈,向他們捐贈可以享受本法規定的優惠待遇。除此以外,捐贈人仍然可以向其他組織和個人實施贈與,但其權利義務關系不由本法調整,而由民事方面的其他法律調整。本條規定包括以下三點內容:
一、受贈主體須依法接受捐贈
本條第一款規定,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可以依照本法接受捐贈。這一規定有幾層含義。第一,本法規定的受贈主體主要是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第二,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接受用于公益事業的捐贈必須依照本法的規定進行。本法對接受捐贈的有關規定主要包括捐贈應當堅持自愿和無償的原則,禁止強行攤派或者變相攤派;對捐贈財產的使用應當尊重捐贈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挪用、侵占和損壞捐贈財產;應當加強對捐贈財產的使用、管理和監督;捐贈財產依法享有有關稅收方面的優惠;違反本法有關規定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等等。這些規定對規范受贈活動,保護受贈主體的合法權利,促進公益事業發展都有重要作用。
二、公益性社會團體
在我國,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一定的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按照性質、地位和活動領域的不同,可以對社會團體進行不同的分類,公益性社會團體是其中從事公益性社會服務的一類。本條第二款規定了公益性社會團體的概念。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內容:
1.公益性社會團體必須依法成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結社自由是公民的一項政治權利。為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維護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團體的登記和管理,必須將社會團體的登記、管理及其活動納入法制軌道。1998年10月25日國務院發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對社會團體的成立條件、登記管理程序等作出了規定。依據條例,申請成立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先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由發起人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籌備,登記成立。
2.公益性社會團體必須以發展公益事業為宗旨。公益事業是指本法第三條規定的四類事項。
3.公益性社會團體主要包括各類基金會、慈善組織等團體。根據國務院1988年9月27日公布的《基金會管理會辦法》,基金會是指對國內外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自愿捐贈資金進行管理的民間非營利性組織,是社會團體法人。基金會的活動宗旨是通過資金資助推進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社會福利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發展。慈善組織則是專門從事救助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組織。目前全國性的公益性基金會和慈善組織主要有中國殘疾人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等。此外,各地還興辦了不少基金會和慈善組織,如廣州慈善會、天津鶴童老年公寓等。適應市場經濟和各類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需要,各種公益性社會團體將不斷發展壯大。
三、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
本條第三款規定了公益性非營利事業單位的概念。對這一概念需要掌握以下幾點內容:
1.作為受贈主體的事業單位必須依法成立。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國務院1998年10月25日公布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對事業單位的成立條件,登記程序作了規定。根據該條例,事業單位由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成立。事業單位應當具備法人條件。事業單位法人登記事項包括名稱、住所、宗旨和業務范圍、法定代表人、經費來源等情況。申請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登記申請書、審批機關的批準文件、場所使用權證明、經費來源證明以及其他有關證明文件。
2.作為受贈主體的事業單位所從事的業務必須是公益性和非營利的,兩者缺一不可。公益性業務是指本法第三條規定的四類事項。“非營利性”是公益性事業單位區別于公司、企業的根本特征,這一特征取決于它們成立的宗旨和目的。公司、企業的成立就是以生產、經營和營利為目的的,而事業單位的設立則以公益為目的,因而它所從事的業務應當是非營利性的。當然,事業單位在其存在過程中,也必然會同外界發生一定的經濟聯系,進行必要的經濟活動,但這些經濟聯系和經濟活動,應當圍繞其從事公益事業的宗旨開展,而不應當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經營活動。事業單位依法舉辦的營利性組織,必須實行獨立核算,依照國家有關公司、企業等經營組織的法律、法規進行登記和管理。
3.公益性非營利事業單位的范圍。作為受贈主體的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包括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公共體育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等,如國家興辦的學校、醫院、科研所、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敬老院、孤兒院等。這些機構都是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以從事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以及其他社會公共福利事業為宗旨。由它們直接接受并使用捐贈財產,是發展公益事業所必須的。
四、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為受贈主體的條件
國務院1998年10月25日公布了《民辦非企業登記管理條例》。根據條例的規定,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成立民辦非企業單位必須具備法定的條件并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登記、接受監督和管理。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民辦非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它利用的是非國有資產,相同點是,它也是非營利性的法人團體,因此,它具備了受贈主體的部分條件。但是,成為受贈主體還應當具備另一個重要條件,即它所從事的必須是公益事業。而民辦非企業單位中有一部分是從事公益事業的,有一部分從事的則不是公益事業。比如,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社會服務和福利機構以及部分文藝、體育單位等從事的是公益事業;而一些社會調查機構、人才交流和勞動服務機構、婚姻介紹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從事的則不是公益事業。因此,從事公益事業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可以成為受贈主體,而從事非公益事業的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則不能成為受贈主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各級地方人民檢察署組織通則[失效]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90修訂)
1990-04-0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葡萄牙文本的決定
1993-07-02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01修正)
2001-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惡劣形式的童工勞動公約》的決定
2002-06-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入《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的決定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2000-08-25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2002-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
1981-06-10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
1982-12-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0-04-0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1989-1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補選出缺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決定
1998-10-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工作情況的報告》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結束工作的建議的決定
1999-12-25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1999-12-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3-12-27快遞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
2019-09-06植物檢疫條例(2017修正)
2017-10-17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
2015-08-18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1修正)
2011-01-08關于印發《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的通知
2014-03-14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
2011-10-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能源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13-06-09國務院關于確定三沙市城市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審批的通知
2013-01-30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2-10-27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
2012-10-22教育督導條例
201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