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1993年底,我國的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有1.44萬個,占全部工業企業的4%;其總產值、固定資產凈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部工業企業的44%、62%和59%。事實表明,國有大中型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起著骨干和主導的作用,承擔著向國家上繳利稅的主要任務,是支持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基本力量。但是,目前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優勝劣汰機制、自負盈虧機制、激勵和約束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起來;二是有些企業管理不善,虧損嚴重,欠發、緩發職工工資,給部分職工生活造成困難;三是發展后勁不足;四是負債過多,運營資金緊張;五是富余人員多,辦社會的負擔沉重。要進一步發揮國有大中型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骨干和主導作用,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把企業改組、改制和改造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效益。為此,提出以下意見:
一、抓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國務院確定的100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3戶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工作,要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進行,關鍵是實行政企分開,搞好企業內部經營管理,逐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要在精減企業富余人員、建立企業破產機制等方面進行試點,要加強企業國有資產監管,發揮行業結構調整、企業兼并的優勢,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國家經貿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制訂有關具體辦法,并積極支持和指導各地搞好試點工作。
二、繼續抓好國務院確定的56家企業集團及國務院批準的其他試點工作,逐步壯大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實力。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把試點工作推向深入。通過國有資產授權經營、母子公司改建、兼并參股等途徑和方式,強化產權聯結紐帶,鞏固核心企業地位。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集團發展為工(工業)科(科技)貿(貿易)金(財務公司)相結合,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跨國公司,使其在調整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及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發揮更大作用。
三、組織實施好若干城市的企業“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工作。在國務院確定的企業“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的國有企業,先試行在企業自補的基礎上,由同級財政部門將企業實際上繳所得稅收入的15%返還給原企業,用于補充生產經營資金。依據《國務院關于在若干城市試行國有企業破產有關問題的通知》,先在有關試點城市選擇一些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扭虧無望的國有企業進行企業破產試點。要加強對企業破產試點的組織領導,防止搞假破產、真逃債。要通過試點總結經驗,著手建立國有企業破產的預警和調控體系,探索對瀕臨破產企業進行重組的途徑。同時,制訂鼓勵企業兼并的政策措施。
四、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和《國有企業財產監督
管理條例》。各地區、各部門及國有企業要把落實企業經營自主權和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抓緊抓好。要按照《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條例》,逐步理順國有企業財產國家所有、分級管理、分工監督和企業經營的相互關系,制訂監管的配套辦法,切實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堵塞漏洞,防止流失。根據有關規定和需要分期分批地向企業派出監事會,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實行監督,提高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率和效益。
五、切實抓好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特別要抓好質量管理、營銷管理、資金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企業整體素質。企業要面向市場,優化產品結構,做到優質低耗、產品適銷對路,增強競爭力。要認真實行《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嚴格財會紀律,加速資金周轉,提高經營效率。要鼓勵企業增加用于研究開發的費用,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素質。要繼續深入開展“轉機制、抓管理、練內功、增效益”的活動,在建設好班子、建立好機制、創造好產品上狠下功夫。對經營管理不善、長期虧損企業的領導班子,要堅決進行調整。企業要從班組抓起,建立和完善內部嚴格的責任制和考核制度。職工的個人
勞動報酬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實行多勞多得,逐步建立適應企業不同特點的工資制度和工資增長機制。要加強職工在職和轉崗培訓,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職工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要加強和完善工會工作和職工民主管理。
六、多渠道增加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資金,建立國有企業增補生產經營資金的機制。要堅持國有企業自補為主、國家在政策上給予鼓勵的原則。國有企業要將稅后利潤的一定比例用于補充生產經營資金。國有企業各種公積金,重估增提和加速增提的折舊資金,財政返還的利潤,以及企業通過拍賣、出租、轉讓等形式取得的凈收入,要優先用于補充生產經營資金。新建項目要打足鋪底流動資金。銀行對積極補充自有生產經營資金的國有企業和自有生產經營資金占流動資產比例高的國有企業,采取優先安排
流動資金貸款和技改
項目貸款等鼓勵措施。
七、把改革與發展結合起來,加快國有企業技術改造步伐。要在轉換機制、調整結構的前提下,提高技術改造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加大對國有大中型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的力度,把擴大再生產的重點放在現有企業技術改造上。國家在技改項目安排和貸款使用上,要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實施“雙加”(加大投資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工程,集中財力,重點扶持一批領導班子好、轉換經營機制好、市場前景好的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相當競爭能力的優勢企業。
八、采取措施,解決國有企業的潛虧、掛帳和過度負債問題。對國有企業清產核資中清理出來的潛虧、各類資產損失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和政策性原因等造成的貸款損失,經有關部門審核后,分別按規定進行處理。對國務院確定的有關試點企業,有“撥改貸”形成的債務、屬確需國家直接投資的,經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查批準,可將原“撥改貸”改為國家投資,轉增企業的國家資本金;有“撥改貸”形成的債務、屬無資本金或資本金未達到規定限額的,經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查批準,可將原“撥改貸”轉為國家投資,作為企業的國家資本金。要探索將國有企業間債務(不含對銀行的債務)轉換為股權的有效途徑和具體辦法。選擇部分城市或企業,在財政、銀行和國有企業方面,進行企業債務清理和重組試點。要著重探索從機制上解決國有企業的歷史債務問題,防止卸掉老包袱又背起新包袱。
九、加強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指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在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基本情況進行系統調查的基礎上,對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以及企業經營現狀和資產結構進行認真分析,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確定重點支持的、鼓勵發展的、需要調整的行業或企業,搞好戰略調整。
十、探索分流國有企業富余人員、分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的有效途徑。分流富余人員要發揮政府、企業和職工三方面積極性。對失業職工,有關機構要按國家規定保證其基本生活,通過轉業培訓、職工介紹等,促其重新擇業。
要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在職工養老和失業保險方面邁出新的改革步伐,同時推進職工醫療等各項保險制度改革。
十一、要逐步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府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經營職能分開。
要堅持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逐步建立企業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選聘、考核、資格認證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