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寄生蟲病防治現狀
寄生蟲病是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我國對流行嚴重、危害最甚的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黑熱病等寄生蟲病的防治與研究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國瘧疾年發病數已從1954年的697萬下降到1990年的11.7萬;到1990年已有95.3%的絲蟲病流行縣、市達到基本消滅的標準;早在1958年,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及陜西關中等主要流行區已基本消滅黑熱病;鉤蟲病的防治與研究也取得了進展;其它一些危害較重的寄生蟲病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七五”期間開展的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已經完成。
但我國寄生蟲病防治工作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已取得顯著成績的疾病疫情不穩定。如瘧疾的流行因素尚無根本改變,海南、云南二省的惡性瘧未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地區防治絲蟲病的任務還較重,已基本消滅絲蟲病地區的監測工作發展還不平衡;在西北地區,散在發生的黑熱病人從未間斷,隴南、川北地區的發病出現回升。此外,多種其它寄生蟲病仍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與健康,多數地區的人群腸道寄生蟲感染率達60%以上,其中鉤蟲、蛔蟲、鞭蟲、蟯蟲等土源性蠕蟲的感染尤為普遍;包蟲病、帶絳蟲病和囊蟲病、華枝睪吸蟲病、肺吸蟲病及旋毛蟲病等遠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防治工作中不少關鍵技術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如大劣按蚊為主要媒介地區的抗瘧對策和措施;治療抗性惡性瘧的后備藥物;瘧疾和絲蟲病的監測技術;控制山丘和荒漠地區黑熱病的對策與措施;包蟲病、腦囊蟲病和旋毛蟲病的診斷方法及治療藥物等。
此外,專業機構不夠健全,專業隊伍不穩定,技術力量不足,防治和研究經費缺乏,與有關部門協同作戰不夠等。
二、指導方針與發展戰略
控制和消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蟲病,是實施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全球戰略的組成部分,是九十年代突出預防保健和農村衛生兩個戰略重點的重要內容。寄生蟲病防治工作要貫徹預防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動員全社會參與及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針,總結和發揚建國以來的成功經驗,并根據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寄生蟲病的危害程度,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綜合治理,制定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戰略目標。今后十年,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主要寄生蟲病防治成果的前提下,對一些危害較重的其它寄生蟲病也要有計劃地開展防治。
三、目標
至2000年我國寄生蟲病防治的總目標是:繼續控制瘧疾,實現基本消滅絲蟲病,鞏固和發展黑熱病的防治成果,降低鉤蟲病等土源性蠕蟲病、包蟲病、帶絳蟲病和囊蟲病、華枝睪吸蟲病、肺吸蟲病、旋毛蟲病等的感染率和發病率。
1、瘧疾:1995年年發病人數控制在10萬以內;到2000年發病人數控制在5萬以內,除海南、云南二省外,無當地傳播的惡性瘧病人。
2、絲蟲病:1995年實現全國范圍基本消滅絲蟲病;到2000年有1/3的流行縣(市)消滅絲蟲病。
3、黑熱病:1995年發病人數較1990年減少50%;到2000年發病人數較1990年減少80%。
4、鉤蟲病等土源性蠕蟲病:到1995年1/4流行縣開展防治,到2000年鉤蟲病感染率比1990年下降50%以上,蛔蟲、鞭蟲、蟯蟲感染率相應下降40%以上,并逐步擴大防治范圍。
5、包蟲病:1995年前查清分布范圍和流行程度,在高發區開展防治試點研究;到2000年有部分流行縣得到控制。
6、肺吸蟲病:1995年無集體發病;到2000年無新發病人。
7、旋毛蟲病:1995年縮小流行區范圍;到2000年減少和防止暴發流行。
8、其它寄生蟲病:各地根據具體情況,開展阿米巴病、賈第蟲病、弓形蟲病等的調查研究和防治。
四、措施
1、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加強對寄生蟲病防治工作的領導,繼續抓緊瘧疾、絲蟲病、黑熱病的防治及監測,并將危害嚴重的其它寄生蟲病的防治提上議事日程,各種病種、各種人群的防治工作計劃均應納入全國的規劃,統一領導,組織實施,有計劃地開展防治。
2、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寄生蟲病防治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設寄生蟲病防治機構或科(室),地(市、州)、縣(市)應在衛生防疫機構內設專業科(組)。要充實和穩定專業技術隊伍,加強培訓,提高各級(特別是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素質。
3、各級衛生部門要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地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如流動人口的瘧疾管理,緊缺防治藥械的生產供應等。
4、廣泛深入地開展健康教育,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改變不良的衛生和飲食習慣。
5、根據防治工作的需要,各級政府要相應地增加寄生蟲病防治經費的投入,并多渠道籌集防治經費。
6、加強對寄生蟲病防治中關鍵技術的科學研究。
7、充分發揮專家咨詢組織的智囊、參謀、咨詢作用。
8、加強對防治計劃、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指導,適時進行考核、評估工作。
五、方案
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和包蟲病的防治工作,按我部已頒布的防治規劃、方案執行;有關蠕蟲病的防治按《常見蠕蟲病防治實施方案(試行)》執行。
附件:常見蠕蟲病防治實施方案(試行)
一、背景
1987-1991年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結果表明,我國人體寄生蟲達60余種,大多數地區的人群感染率在60%以上,多重感染甚為普遍。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發展,將鉤蟲、蛔蟲、鞭蟲、蟯蟲、帶絳蟲和囊蟲、華枝睪吸蟲、肺吸蟲、旋毛蟲等病列入“八五”期間至本世紀末的疾病控制規劃。
鉤蟲、蛔蟲、鞭蟲和蟯蟲為土源性線蟲,有相似的生活史和傳播途徑,相同或相近的診斷方法和治療藥物,可歸一類。帶絳蟲病和囊蟲病、旋毛蟲病系食用未熟豬、牛肉等所致;華枝睪吸蟲和肺吸蟲的感染,分別為生食魚、蝦和溪蟹、喇咕引起,亦可歸為一類,稱食源性蠕蟲病。
針對上述兩類寄生蟲病的流行情況和特點,制定本實施方案。
二、防治目標
(一)土源性蠕蟲病
以“七五”…期間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的蛔蟲平均感染率為指標,分為三層:
1、感染率低于20%的省(區、市),1995年有1/4的流行縣開展防治,到2000年,鉤蟲感染率下降90%,其它三種蠕蟲(蛔蟲、鞭蟲、蟯蟲)感染率下降60%,并逐步擴大防治范圍。
2、感染率20-40%的省(區、市),1995年有1/4的流行縣開展防治,到2000年,鉤蟲感染率下降70%,其它三種蠕蟲病感染率下降50%,并逐步擴大防治范圍。
3、感染率40%以上的省(區、市),1995年有1/4的流行縣開展防治,到2000年,鉤蟲感染率下降50%,其它三種蠕蟲感染率下降40%,并逐步擴大防治范圍。
(二)食源性蠕蟲病
1、帶絳蟲病和囊蟲病: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南、山東、河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安徽等省、區,1995年查清流行縣(市),開展試點防治;2000年1/3的流行縣,以村為單位,帶絳蟲感染率低于1%;囊蟲病患病率低于0.1%。西藏自治區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訂防治目標。其它省(區、市),歷史上凡有過帶絳蟲或囊蟲病人的縣(市),1995年要查清分布范圍和流行程度;2000年,原有流行縣(市)要達到控制要求。
2、華枝睪吸蟲病:
人群感染率(以行政村為單位,下同)低于10%者,1995年降至3%以內;2000年降至1%以內。
人群感染率為10-20%者,1995年降至5%以內;2000年降至2%以內。
人群感染率高于20%者,1995年降至10%以內;2000年降至5%以內。
3、肺吸蟲病:
目前仍在流行和曾經有過病例報告的省(區、市),1995年無集體感染病人;2000年無新感染病人。
4、旋毛蟲病:
云南、西藏、河南、湖北、黑龍江、遼寧、吉林、安徽、廣西、四川等省、區,凡有過暴發流行的地區,1995年其流行范圍不再擴大;2000年要減少或控制暴發流行。
三、防治對策
(一)土源性蠕蟲病
采用驅蟲治療為主的綜合措施。根據不同流行程度,實行集體驅蟲或選擇性驅蟲,并抓好重點人群(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菜農、果農等)的防治;實施健康教育和糞便管理的等措施,以鞏固和擴大防治效果。
(二)食源性蠕蟲病
以宣傳教育為主,把好“病從口入”關,教育群眾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魚、蝦、喇咕和肉類。及時治療現癥患者,加強糞便管理和肉品檢驗,以減少傳播機會。
四、條件保證
1、組織領導:由衛生部衛生防疫司統一領導,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實施。
2、承擔單位:省級寄生蟲病防治機構負責擬訂實施細則、技術指導(如藥物選擇使用等)和人員培訓,地、縣級衛生防疫站承擔具體任務。
3、部門協作:各級衛生部門要主動取得畜牧,獸醫、商業、教育等有關部門的支持與合作,以保證防治規劃的順利實施。
4、健康教育: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增強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和防病能力。
5、經費來源:除各級政府提供支持外,需廣開渠道,多方集資,逐步推行有償服務,以補充經費的不足,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
五、檢查、考核
各省(區、市)應對本地計劃的實施狀況及時組織檢查,考核。衛生部將酌情對各省防治規劃的落實情況進行抽查,組織經驗交流。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2007-03-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的決議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在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海事法院的決定
1984-11-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性區域組織的決定
1997-02-01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8修正)
1998-11-04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的答復意見
2002-07-2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的決定
2002-08-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決定
2002-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004修正)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83-09-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國務院關于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的決議
1979-11-29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辦法
1988-04-02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推遲審議憲法修改草案的決議
1981-12-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組成的補充規定
2002-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2005-04-27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
2019-08-1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
2019-05-28宗教事務條例(2017修訂)
2017-08-26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2017-05-28因公臨時出國經費管理辦法
2013-12-30鐵路安全管理條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金屬非金屬礦山整頓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2013-01-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紹興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2-11-26國務院關于上海市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1-01國務院關于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見
2012-07-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三網融合第二階段試點地區(城市)名單的通知
2011-12-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的通知
2011-02-13國務院關于確定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審批的通知
2010-11-16中國2010年世博會《上海宣言》
201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