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條 本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一)海洋環境污染損害,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地把物質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環境,產生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體健康、妨害漁業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動、損害海水使用素質和減損環境質量等有害影響。
(二)內水,是指我國領海基線向內陸一側的所有海域。
(三)濱海濕地,是指低潮時水深淺于六米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濕地帶,包括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永久性水域、潮間帶(或洪泛地帶)和沿海低地等。
(四)海洋功能區劃,是指依據海洋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特定條件,界定海洋利用的主導功能和使用范疇。
(五)漁業水域,是指魚蝦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和魚蝦貝藻類的養殖場。
(六)油類,是指任何類型的油及其煉制品。
(七)油性混合物,是指任何含有油份的混合物。
(八)排放,是指把污染物排入海洋的行為,包括泵出、溢出、泄出、噴出和倒出
(九)陸地污染源(簡稱陸源),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場所、設施等。
(十)陸源污染物,是指由陸地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十一)傾倒,是指通過船舶、航空器、平臺或者其他載運工具,向海洋處置廢棄物和其他有害物質的行為,包括棄置船舶、航空器、平臺及其輔助設施和其他浮動工具的行為。
(十二)沿海陸域,是指與海岸相連,或者通過管道、溝渠、設施,直接或者間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及其相關活動的一帶區域。
(十三)海上焚燒,是指以熱摧毀為目的,在海上焚燒設施上,故意焚燒廢棄物或者其他物質的行為,但船舶、平臺或者其他人工構造物正常操作中,所附帶發生的行為除外。
【釋義】 本條是關于本法中特定用語含義的規定。
一、海洋環境污染損害。海洋環境保護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環境污染,因此海洋環境保護法需首先明確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概念。從世界范圍看,海洋污染,70%以上來自陸地,海運和海上傾倒各占10%。主要污染物包括:污水、營養物質、合成的有機化合物、沉淀物
、垃圾和塑料、重金屬、放射性物質、石油烴及其衍生物等。海洋環境保護法對污染損害海洋環境比較嚴重的陸源污染物、海岸工程項目、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傾倒廢棄物、船舶及有關作業活動的防治分別列專章作了規定,同時規定了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法律責任。
二、內水,包括領海、封閉性海灣等。根據我國政府1958年8月4日關于領海的聲明,我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確定了12海里領海制度。內水同陸上領土一樣也是我國領土,我國政府對內水享有完全的主權。
三、濱海濕地,是海陸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帶,也是河流入海的重要地帶。濱海濕地是魚類、貝類等水生動物和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場所。在一定條件下,濱海濕地能夠穩定沉積物,吸收、過濾污染物,同時也能控制與調節風暴潮和洪水。濱海濕地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價值。本法明確了濱海濕地的概念,對依法保護濱海濕地將起重要作用。
四、海洋功能區劃,是根據海區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環境狀況,結合海洋開發利用現狀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定各功能區域的主導功能和功能順序、適應不同開發方式并能取得最佳效益,為管理和指導各海區的開發和保護提供依據,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保護。劃分海洋功能區是海洋開發規劃和海洋綜合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其內容涉及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海洋環境保護,其范圍全面覆蓋我國管轄海域。海洋功能區劃應當遵循:以自然屬性為主,兼顧社會屬性,堅持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原則。
五、漁業水域,是我國管轄的海域內,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劃定并管理的海洋漁業水域。海洋漁業是重要的海洋資源,海洋環境保護法明確漁業水域的概念,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海洋漁業資源,防止、減少、控制漁業污染事故的發生,維護海洋生態平衡。
六、油類,主要是針對海上溢油而作出的規定。海上溢油主要包括海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及海洋石油鉆井船、鉆井平臺和采油平臺、船舶運輸及船舶碰撞、港口等溢油。海上溢油事故對海洋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極大,可以說是海洋環境災害。
七、油性混合物,主要是指海洋石油鉆井船、鉆井平臺和采油平臺運行中產生的含有油份的混合物。
八、排放,是海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概念,有四層含義:一是排放的是污染物,包括陸地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和海上生產、生活等活動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二是排放的污染物是入海洋的;三是排放的方式有泵出、溢出、泄出、噴出和倒出四種;四是排放的主體是單位或個人,主觀上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本法對向海域排放陸源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排污費、入海排污口的設置、禁止或限制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等均作了規定。
九、陸地污染源是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各種場所、設施。
十、陸源污染物,是相對海上污染物而言的,是由陸地污染源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
十一、傾倒,是通過載運工具向海洋處置較多廢棄物和其他有害物質的行為,既包括從陸地向海洋處置廢棄物和其他有害物質,也包括船舶和海上平臺直接向海洋處置和航空器從空中向海洋投放廢棄物和有害物質。本法專設一章對防治傾倒廢棄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作了規定。
十二、沿海陸域,包括沿海城鎮、工礦企業、農村地區。本法規定禁止在沿海陸域內新建不具備有效治理措施的嚴重污染海洋環境的工業企業。
十三、海上焚燒,主要是指在海上石油鉆進船、鉆井平臺和采油平臺及船舶上故意焚燒廢棄物或者其他物質的行為,但在上述設施上屬正常操作所附帶發生的行為除外,如海上試油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的決定
2010-08-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決定(2001)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決定
2004-06-2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
2006-03-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在一九七九年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將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的決議
1979-09-13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
1995-05-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1999-10-31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1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規定的解釋
2005-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護士條例(2020修正)
2020-03-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
2019-08-12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旅行社條例
2009-02-20存款保險條例
2015-02-17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防交通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3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3-02-27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2-10-27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
2012-06-23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2011-06-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知識產權保護與執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任務分工的通知
2010-11-21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
2010-09-05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國家行政學院工作的若干意見
2010-01-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
2009-12-28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
2009-05-11土地調查條例
2008-02-07